夏 烈:三位好!时代文化和经济相互激荡、融合下,浙江网络文艺在总体发展上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从网络文学到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短视频、直播等,浙江诞生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作品和品牌公司,跻身国内该领域发展的第一方阵。与此同时,浙江的网络文艺组织和评论工作也相当自觉,既有全国第一家网络作家协会、网络作家村,刚刚成功举办的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也有尝试了两年的网络文艺评论大赛等。这在当下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即率先想到评论介入网络文艺的作用功能,团结评论界尤其是青年评论家对时代典型文艺现象、作品发声。在此首先请三位说说在你们看来,这种探索有何意义价值?
范志忠(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网络文艺的兴起,应该说重构了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生态。而网络文艺发生、发展较早和较强的地方,比如浙江等,又往往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如今探索新时代文化如何合理建构、健康发展的敏锐前沿。在这个过程和使命中,文艺评论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也必须促进文艺、文明总体水平提升乃至推进文艺理论更新和创造。作为第二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大赛的终评委,我接触到了不少来自青年学者、批评家的稿件,他们来自高校、文联、作协,或者只是普通的网络文艺爱好者,我觉得他们对一线的文艺问题有敏感、有热情、有判断力,他们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新一代文艺批评家的工作开始了。浙江积极建设与创作、市场相平衡的评论生态,我觉得是很有思想力和执行力的工作。
周 敏(嘉兴学院副教授、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大赛普通组获奖者):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在我看来,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以及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的主要手段。这几年我一直在做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工作,不仅是出于喜好或者完成科研任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可以借此保持对当下以及当下文学现场的关注,并激发与之对话、发声的能力。而网络文艺评论大赛的举办,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从事网络文艺评论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加强了与前辈学人和同行的学术联系,进入到一种学术共同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位所带来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不仅鼓励像我这样的青年学人去发声,而且会放大我们的“声量”,让我们的声音不仅能被学界同行听到,而且还能传到创作者那里去,从而形成一种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我是学现当代文学的,我明白这样的互动太难得了,它曾经出现在文学史中,但又断裂过很长一段时间。
李歆宁(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硕士生、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大赛学生组获奖者):网络文艺评论是伴随着网络文艺作品应运而生的,正因为浙江有非常坚实的网络文艺基础,我们才有机会去评论、去发声。也许这种探索本身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文艺作品已走进大众传播的视野。网剧中流出的梗可以成为日常聊天的段子,网综里截出的表情包可以成为微信里的通用聊天方式……作为网络文艺评论的参与者,又是学生,我觉得这种探索是给学生群体发声的机会。学生本是接受网络文艺的前沿军,如果能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评论的集体,我们看作品的视角会更丰富,对作品的反馈速效也会提升。
夏 烈:差不多从新世纪以来,网络文艺成为了中国文艺现场的最大变量和增量,各位如何看待网络文艺,认为我们今天可以如何写网络文艺评论、做网络文艺评论性的工作?
李歆宁:虽然网络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形式,但我希望它可以不限于传统的评论方式。比如豆瓣短评总能以最精悍的语句表达出对一部电影的观感,这也无形中降低了评论的门槛。也许未来的评论比赛可以有“百字”评论板块,带动更多网络文艺作品的爱好者参与其中,没有赘述,有的就是直抒己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批判的声音,毕竟网络文艺作品在迅猛的发展中良莠不齐的作品很多,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有优秀的一面,也应有“残酷”的一面。
周 敏:以网络文学为例,在我看来,其活力主要来自于它的大众属性与商业化属性。它不断书写当代普通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反复呈现普通中国人对生活、人生、成功、幸福的理解,并以此为基底经营以阅读“爽感”为追求的类型化写作模式。但类型化不等于单一化、套路化,商业化写作确实可能会造成有些网络写手只追求“为爽而爽”,窄化与庸俗化人们的梦想与追求,甚至不惜模仿和抄袭。他们有可能获得短暂的成功,但真正成功的类型总是在继承中有所创造的,而有更高追求的网络作家们,往往能做到如猫腻所说的“以爽文写情怀”,扩充爽文的思想含量与内容含量。文艺评论就是要作出精准的价值判断以及通过专业分析,尽可能地去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
范志忠: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艺作品与批评,圆自己的作家梦、导演梦或行使自己的批评权利,文艺创作与批评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成为大众的话语狂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待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肯定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积极意义,要充分肯定大众在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中所释放出来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它深刻地影响了当前文艺创作生态,并生产了诸如《甄嬛传》《隐秘的角落》《庆余年》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警惕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问题症候。由于网络文艺生产的匿名性,其平台发表过于自由与随意,而不像传统的出版部门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往往又容易成为偷窥、乱伦、暴力等人性恶的宣泄平台,各种合法出版物不允许公开出版发表的文艺话语,却往往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泛滥成灾。此外,诸如饭圈现象、水军现象等等陋习,都是网络平台在资本裹挟下滋生出的“恶果”。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文艺创作与批评,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