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书很多,再喜欢读书的人也读不完大千书库的一个角落。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废寝忘食的、焚膏继晷的、皓首穷经的、悬梁刺股的、一唱三叹的、韦编三绝的,用北方话说那都是将读书往死里整的办法,用时新的话说那就是玩命式的读书。相比之下,我觉得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的“消闲”读书法更加可爱,这样的看书犹如街头散步、深巷踱步、闲庭信步、幽径漫步,“不用心,不费力”,信步逍遥,顾盼自如。偶尔遇见久违的故人,则大喜过望,不免驻足恳谈,虽片言小语,亦足慰平生;豁然遇到熟悉的场景事物,则低回凝思,浮想联翩,所思所想,所忆所念,虽不成篇章,也怅然满怀。
老友臧振教授让女公子小华教授捎来一本卞毓方先生主编的《人间值一笑》,正好也是嘱曰“随便翻翻”,于是置诸案头,随意览阅,果然,在随意翻翻的消闲散步中,还真是聆听到了故人的心声,窥见到了熟识的人事和故事。那一番亲切的感兴久萦于胸,体尝到的是感伤的温馨。
这部书收录36位著名作家描写“丰盛人间”的散文,分“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日月悠长,山河无恙”,“长欢已远,迟眠五更”和“各有渡口,各有归舟”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精心设计的主题概括,体现出哲性人生的思考、悟性人生的体验与诗性人生的感叹。主编者没有用“人生”,而是用了“人间”,传达出大多数散文的主题要旨,包括对历史的与现实的、时间的与空间的、哲学的与世俗的生死界说的萃思,有的甚至表达出向死而生的人间情怀和睿智哲理。这些都与“人间世”的千古界定有关,也都与“人世间”的大千把握相符。名家说人间,情理各攸归。套用书名,这部散文集真可谓“人间值一读”。
在散文集的开头遇到贾平凹先生,初则惊喜,以为他一定会像在他那巨大而逼仄的书房一样,海阔天空,风月无边,神采悠悠,滔滔不绝,然而展读其文《六十年后观我记》,甚憾过于精短,虽隽语如玉,妙语如珠,却惜墨如金,引而不发,读者的胃口还没完全敞开,发声人已经戛然而止。惭不过瘾之际,稍一咂味,又不禁黯然神伤。贾公所言,皆是深刻的人生况味,皆是切己的身世之感,其中的愁肠百转,忧愤千回,每一字都渗着脑中和心中的血,每一句都流淌着看不见的泪,尽管作者的语气尽量诙谐,语调尽量平缓,但读出其中味道的人再不忍心看着他再说下去。“啥都能耐烦了。”“花不了多少钱了,钱就是纸,喝不了多少酒了,酒就是水。”虽然仍然可以写很多字,但写来写去就是这么一番痛心彻肺的感喟。
我当然要去看看臧振,宛如信步来到他家门前,借着文字窥望他的胸臆。这位与我有双重校友之谊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果然别有心胸。他的《访崖山祠记》让读者看到心胸的旷达和思维的深邃,旷达的心胸装得下千年历史的回声,万里故国的山川,还有南宋殉国者十几万人的生命,而深邃的思维围绕着“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假说徐徐展开,步步追问,所挤压出来的同样是血的沉郁、泪的悲苦。他从历史的悲剧中反思“忠义”与“奸佞”,阐明“皇权与佞臣”是“孪生兄弟”的历史辩证法,同时又梳理真理的探求与忠义的护法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非常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堪称旷世之音的盛世箴言。
我特别想对臧振兄说的,并不是他对于田汉诗歌的保留意见,而是告诉他还有“崖山之前”,还有十字门。十字门海域就在我的寓所近旁,就在我每天散步的路边,在这里,当年的南宋军队与侵宋元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强势如虎的元军遭到了南宋水军的顽强抵抗,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字门大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事件。
在随便翻翻的散步中,还遇到了经常联络的好友王兆胜,他是研究林语堂的专家,而他的文笔才情甚至语气风格大有玉堂遗风。又遇到了不怎么联络的老乡作家苏童,他的神话重释道出了创作灵性的真谛。前些年刚熟悉的刘荒田先生,在这里也得以相见,他的笔触有着与他的人生足迹同样宽阔的跨度。还有在网络上有过交集的菡萏女士,她能用特别的文笔从人间烟火气中分离出脱俗的雅致。我不敢“消闲”太多,而改用认真的奉读以示虔敬,同时也算是在向他们打一声招呼。
这部散文集还会让我邂逅熟识而有价值的人生风景。潘向黎的那篇《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以古雅而优美的笔调抒写了她与父亲对杜诗理解在年代上的参差以及在深度上的契合,读之自然联想到可敬的潘旭澜先生,那位总是在羸弱的语气中透显出睿智幽默和深刻洞见的长者。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但他的古典文学修养之深厚,通过这篇散文展示了另一番也许让外人难得一见的文化风景,这风景当然是沪上的,甚至是邯郸路上的,但更是中国当代文坛值得珍惜的那种。
在此书中出现的许多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作家,都在别致地描述熟悉的文化风景,生动地讲述熟悉的人文故事,读起来总有一种旷远的亲切感,有一种真诚的认同心。卞毓方对东瀛描绘的淡然和风、苏炜对苏东坡的叙写别开生面、姜璃敏对南京贡院的追记惊心动魄、梁长峨与卡夫卡的交谈、赵丰对庄子和尼采的戏谑,都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去观赏一番自己喜欢的文化风景,重温一遍自己感兴趣的人文故事,并与作者通过文字做眼神交叉,然后读取彼此之间的会意与默契。
因此,“随便翻翻”的漫步式的阅读,对于这本散文集是合适的。这样的阅读过程会相当快慰,虽然内容常常不免有些沉重,因为作品中所写的大多是一众名家所体验的人间世的铅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