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从来图易必思艰

□王 馗

昆曲《瞿秋白》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

彩调剧《新刘三姐》

2021年,戏曲创作演出在受到疫情反复影响的情况下,在回应当前时代关切的艺术实践方面依然走向了高点。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2021年的重要主题,是包括戏曲界在内的中国各行业共同聚焦与讴歌的文化重点。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深深浸润着百年来党对中国文化切实的思想引领和艺术导向。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得到了更全面的彰显。中国文联、中国评协等单位主办的“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即从理论层面较全面地观照到了革命文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也深入地回应了党的文艺政策对文艺传承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作用,这是理性认识2021年度戏曲创作演出的重要前提。

热点现象一:“百年百部”戏曲精品创作

2021年度戏曲界聚焦革命文化题材、现实题材的创作演出,深入揭示了近百年来党的政策对戏曲艺术的指导,构成了中国戏曲寻求现代化的文化底色。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编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百部优秀剧作典藏》以剧作家一人一部戏的原则,尽可能地纳入了58部戏曲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组织、王馗主编的《民族瑰宝——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优秀剧目百种》中,尽可能地收录了101部少数民族戏曲精品剧目,瑰集了中国戏曲在百年中的代表性力作。这些创作不断呈现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戏曲艺术进行改革的具体实践,也突出地呈显了符合戏曲艺术创作规律的多元化路径,无论是以“三并举”为基础的题材创作类型,还是剧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都是推动戏曲艺术繁荣的创作保障。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动的“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通过验收演出的方式,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创作为迎接建党百年做出了回应时代关切的艺术呈现。在此基础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结合“百年百部”的剧目基础,吸收相关省市部分优秀作品总计140部,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结合相关省市为庆祝建党百年的展演活动,形成了戏曲艺术对建党百年的礼赞。特别是“百年百部”工程,包括了以近年原创为主的百部创作计划、以历年精品为主的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和以小型作品为主的“百年百项”创作计划,各遴选舞台艺术精品100部。前两项大戏作品最受关注,涉及38个剧种,总计72部戏曲作品,其中现代题材占比2/3。

在“百年百部”作品中,除了传统精品复排计划中较大比例地收入了数十年来盛演于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作品外,“创作计划”则基本以革命、现实题材为主,很多作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级以上艺术平台上获得重点关注的新创优秀力作,包括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豫剧《焦裕禄》《重渡沟》、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淮剧《小镇》、评剧《母亲》、秦腔《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苏剧《国鼎魂》、闽剧《生命》、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河北梆子《李保国》等。这些作品以浓郁的剧种个性、地方个性,形象地勾连出动态的中国百年历史,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作品张扬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就。其中,还包括了近两年的新创作品,特别是2021年度刚刚首演验收的作品,如评剧《革命家庭》、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琼剧《红旗不倒》、黄梅戏《不朽的骄阳》等,这些作品虽艺术品质各异,但都因题材与百年庆典的时代主题相契合而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百年百部”的创作演出作为中国戏曲紧扣时代脉搏、推进艺术创作迈向高峰的切实实践,既是百年来戏曲人跟党走的成果展现,也是戏曲契合近千年艺术传统的规律使然。例如评剧是伴随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成熟的剧种,现代戏是其擅长的领域之一,《革命家庭》正是主创在既往创作经验基础上,根据电影和报告文学的原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又一力作,其唱念表演艺术很能体现评剧艺术的当代风貌。而赣南采茶戏长期以来是民间乡土剧种,擅长二小、三小戏,随着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该剧种定位于采茶歌舞剧而获得了艺术机体的扩容。《一个人的长征》以成熟的艺术品相,将传统的矮子步、三腔一调、赣南吹打等艺术手段加以丰富发展,用切实的艺术建设有效地拓展了剧种表演能力,突显了剧种个性及剧种擅长演出红色革命题材的特点。剧作通过骡子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对革命题材中普罗大众的思想觉醒加以突出塑造,成为本年度独具特色的新创作品。

热点现象二:戏曲艺术的制度化保护

2021年是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也是昆曲发展史上在保存古典余脉、恢复艺术传统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中国戏曲引为借鉴的重要范本,无论是近代以来“以昆为师”的发展经验对众多地方戏曲的蓬勃成长之促进,还是新世纪以来昆曲非遗保护经验所带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都因这个古老剧种跨越古典与现代界限、跨越民族传统艺术与世界共享文化形态的独特发展规则而得到了更好的推进。

昆曲艺术20年的保护在制度化保护、专业化保护、学术化保护、生态化保护四个方面,为中国戏曲寻求整体发展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路径。随着“非遗”概念的输入以及对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衔接,生态化保护被视为是解决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与有序发展的重要立场。而在昆曲600余年的历史中,基于昆曲艺术深度承载着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美学原则,它也深度渗透于中国多元民族的文化生活中,特别是昆曲在文学、音乐、歌舞等领域的艺术成就,最主要地体现在诗性文学境界和古典表演体系方面,呈现出强烈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生态化倾向。这些经验模式的形成,对昆曲传承群体、本体内容、文化品质等的规范要求等,保证了这个古老剧种历数百年而始终生生不息。

新世纪以来的昆曲保护成就首先来自于党和国家对昆曲艺术的高度重视。基于《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国家工程的引导,昆曲保护在政府主导原则下将当代国家保护与历史上漫长的官方制度管理相衔接,为昆曲的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昆曲的“制度化”保护虽不能完全改变戏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稳定的政策保障也让昆曲院团的整体发展趋于良性。2021年,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瞿秋白》在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引起热评,其艺术中坚守的昆剧本体和南昆个性,其创作中追求的现代舞台韵律和审美趣味,都让这部书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革命题材剧作获得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是剧院在长期的传统积累基础上,在近年来《醉心花》《浮生六记》《世说新语》《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等各类型剧目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昆曲现代戏创作领域的重要力作,与本届昆剧艺术节上的《江姐》《半条被子》《自有后来人》等共同证明着,古老的昆曲可以成功驾驭现代戏创作。在江苏省昆剧院原创作品连续取得成功的背后,来自剧作家罗周、昆曲艺术传承人石小梅、张弘与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群体共同形成的以剧本文学为主导的编创演出机制,成为院团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机制保障,与昆曲整体上的制度化、专业化、学术化、生态化保护相映成趣。

昆曲《瞿秋白》以及昆曲现代戏的热点现象是本年度现代戏的广泛上演在昆曲领域的反映,更是对20年来昆曲在制度化保护引导下出现创作突破的一次集中反映。这也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戏曲制度化探索的更多期待。2021年度《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等地方戏曲法规相继出台,昆曲保护的经验结合地方剧种的独特发展道路能否取得戏曲创作演出的新突破,值得拭目以待。

热点现象三:剧院团的创作多元化探索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于2021年成功地从舞台转化为电影后,迅速突破票房2000万,堪称近年来戏曲电影票房最成功的作品。这部“破圈”的粤剧电影与之前许多戏曲电影上映时门庭冷落的境况形成很大反差,众多青年观众被电影中水墨风格的场面所吸引。那些借助电影特技铺排的仙凡世界的想象,容纳了粤剧的声腔音韵与剧作在舞台上“水袖打出手”等技法的创造,让戏曲表现原则与电影叙事方式得以交织融汇。尤其是在粤剧流播区之外的城市,借电影而首次接触粤剧的年轻观众在剧场中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感受。电影用水墨呈现的暗色基调来展示“白蛇传”故事对于“情”的凄怆色泽,突出“情”对外在束缚的悲壮突破;而剧场则突出戏曲的声光色彩,尤其是在“盗仙草”“水斗”等场面中极具粤剧舞台美术中精彩迷离的效果,将戏曲诗、乐、歌、舞的艺术进行综合,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视听映像。两种不同的审美环境和欣赏视角,让《白蛇传·情》以不同的媒介空间获得了多元的受众群体。

该剧的“破圈”其实是粤剧寻求市场化的结果。粤剧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就以鲜明的城市文化个性标识着剧种的个性,尤其是近代以来,以省港大班为载体的粤剧班社深度活跃于广州、香港等地的商业环境中,很早就尝试着粤剧电影的载体跨越。在有声电影时代,粤剧演员很多是舞台、电影双栖,由此推动了香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近千部粤剧电影的生产。新世纪以来,粤剧也始终未放弃市场化的探索,近年来,《决战天策府》将网游与舞台演出相结合,南派武功戏重新复排让传统武戏成为粤剧发展热点,疫情中更加突显的传统春班演出的经济效益等,都呼应着岭南商业文化环境的审美诉求,让粤剧在非遗保护工作推进中始终保持着在商业市场的理性追求,这也是粤剧接续传统商业文化个性的重要坚守。

类似粤剧的这种商业化、市场化的诉求,其实也是历经了多次院团体制改革后的众多戏曲剧种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长期追求。

如广西戏剧院创排的《新刘三姐》在2021年度多次打磨,踵步1958年首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和据此拍摄的同名电影,将经典的曲调和风格通过表现新农村建设的题材转化,创作成为具有当代生活质感的情感故事,突显“刘三姐文化”对于当代生活和新时代理想的涵摄与延展。六代彩调艺术家在半个世纪里推进“刘三姐文化”,实现着岭南“刘三姐”从古典意蕴向现实品质的兼容与蜕变。这种基于《新刘三姐》的创作演出而推进的“刘三姐现象”,也成为广西戏剧院推进演出时尚的重要品牌。而福建仙游县鲤声剧团是中国最古老的莆仙戏的重要传承剧院,建团以来的60多年时间里创排了大量优秀原创作品,如《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等作品脍炙人口。2021年该剧团复排传统名剧《目连》,将这部荟萃了丰富的传统科介的大戏,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艺人版本进行复排整理,对恢复莆仙戏艺术传统、扩大莆仙戏作为古老剧种的艺术影响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此外,《挑山女人》在2012年经过沪剧成功演绎之后,2021年被移植搬上黄梅戏舞台,该剧目前已经有了沪剧、豫剧、壮剧、蒲剧、黄梅戏5个版本。当代精品力作的移植改编让剧种创作获得了作品文学、表演的经典性,也成为剧种保持艺术生态、扩大艺术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上述剧种实践或采用经典作品IP,或化传统为时尚,或借鉴成功的创作范例,展现出意欲突破剧种生存空间、寻求更大市场效应的诉求。这正与《白蛇传·情》跨越艺术媒介的实践异曲同工。特别是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审演出中被高度关注的演员楼胜、彭庆华、黄奇峰等,都以令人惊叹的功法技艺和武戏传统,获得了当代青年观众的热捧,以至于由人而团,浙江婺剧院、广东粤剧院、天津京剧院等重要的代表性院团的建设及传承发展的经验模式都引起了更多关注。当前,现代题材演出繁茂,众多戏曲院团以更加理性的方式突破着以往创作中存在的概念化、肤浅化等诸多问题,探索着更加理想、成功的发展路径。2021年度戏曲创演出现的热点现象,足以让戏曲界更加注重反观当前创作是否与剧种艺术的传统相适应,是否与观众惯常的艺术审美相适应,是否与有效的舞台艺术创作规律相适应。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2022-01-24 □王 馗 1 1 文艺报 content63422.html 1 从来图易必思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