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改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网络文学在与传统文学不断的交流碰撞中,显示了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可能性。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未来将走向何方?2022年1月12日,在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阅文名家系列研讨会首场讨论会上,与会嘉宾从多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精彩观点。以下为与会嘉宾精彩观点摘录。
——编 者
世界观、问题意识与长篇小说的结构能力
爱潜水的乌贼:我认为任何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多源于灵感和自己想表达的主题。有了灵感之后,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些片段以及想要表达的想法,它会在脑海里酝酿、发酵,当成型之后,就大概知道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世界,然后开始收集资料。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我会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进行有目的性地选择,对契合自身表达的材料做更细致的分析,通过它再去搜罗更多的资料,把世界构思得基础扎实、细节生动,让读者通过你的世界、你讲述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而不是把作者自身的观点直接传递给读者,我希望讲述而不是议论。
徐则臣:创作一个长篇作品需要耗费非常漫长的时日和精力,轻易不能动,要动就把它写好、结束掉。所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强大、强悍的问题意识,足以把长篇小说贯穿下去。即使最后南辕北辙也无所谓,但是写作过程中我知道自己是围绕这个问题意识在干活就够了。总之,就像写议论文,观点要足够强大。另外,写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结构。怎么处理结构?这样的结构和写法在之前、现在哪些人用过?能不能在他们路的尽头再往前走走?写《耶路撒冷》的时候,我写了一部分,以专栏的方式呈现,有朋友说,一部长篇小说怎么可能允许有专栏出现?这是在讲故事,所以这不是长篇小说。一开始我听了觉得特别沮丧,但是后来我突然想,之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长篇,或觉得这个长篇有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长篇的认知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那么起码说明一个问题:《耶路撒冷》对他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是不是创新不敢说,但起码是新的。这种形式适合我这样的写作者,我可以坚定地继续这样做。
爱潜水的乌贼:网文作家可能偏理科的多,大家更多的是想构建一个世界。就像写代码,写一个前后逻辑自洽,能够展现自己思想火花、情感的世界,从大的方向上把这个问题进行分化、解构。其实,写到第三本书时我才意识到,写作之前要把结构方面的问题思考清楚,而不是像前面几本书一样,一边写、一边想。在对创作进行总结反思的时候会发现,如果采用不同的结构,在前人那里学习更多的长篇结构经验,能避免很多问题。网络作家若非科班出身,会经历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互生与互动关系
杨 晨:互动是网络文学的基础,它可能是融入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因。网络小说一开始就要接受读者的评论、读者的筛选,在双重机制下,能够红的作者、能够上榜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的声音。所以互动确实是网络文学特别重的痕迹。
相比前几年,现在的网络小说有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的爱国热情比较高涨,是因为这几年社会上弥漫着浓郁的爱国情绪,当读者有这样情绪,作者的作品也会反映出来。比如,前几年网络小说的主角得到什么宝物、异能会藏着不让人看到,现在主角得到宝物会上交国家,得到异能他要去保家卫国,这种设定跟之前有很大的区别。同样,以前的网络作品中的主角一般都苦大仇深,而现在的主角一般都家境不错,对社会没有丝毫憎恨,觉得社会很美好。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当社会变好的时候,小说环境、背景也会变好。我认为网络小说天然是最适合刻画时代的写作方式。
爱潜水的乌贼:读者评论是对网络作家最大的考验。当精心准备创作的作品被别人否定的时候,一定会有自我质疑的阶段:写出来的究竟是否适合读者阅读?有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当自我质疑、自我思考之后,我其实要回答一个问题:我这么写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广大网络作家都有比较清晰的创作想法和理念、理论。
自我反思、确认之后,如果认为这么写没有问题,不管是不是有批评和质疑,我都会坚持下去。别人表扬我写得非常好、非常棒,虽然我内心也会很开心,但我还是会反思我究竟是否把想表达的内容完整表达出来了。互动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提升作者的渠道或方式,但不能以它代替作者本人核心的自我思考和表达。
徐则臣:我特别希望作品更多具备个人特点,如果众说纷纭,你想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最后个人那部分的东西就越来越少。有人问我跟读者的关系是什么,作为一个作家,在写作之初,当然希望自己拥有更多读者。就好比写作之初我的书房里站满了读者,过程中,读者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屋子里一直站满了人。但写着写着,这些人慢慢都走了,这个书房就我一人。写作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写作,重新为人类创造神话
王 祥:很多写玄幻、奇幻类小说的网络作者在创造神话。何为神话?神灵的故事。神灵通过自我修养成长为神,用自己的超自然力解决问题、达成人类愿望,这就叫神话。通常大家会说古代神话才叫神话,没有意识到当代全世界人类特别是大众文艺的一个共同的工作是重新为人类创造神话。
而中国的网络小说家们是在重新为人类创造神话,其中爱潜水的乌贼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在全世界神话想象资源的基础之上逐渐构建了“乌贼神话”。“乌贼神话”有很多特点。和很多玄幻小说不一样,他的小说更具有全人类团结合作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更有自由平等的意识,反对丛林法则价值观,这很了不起。很多作者在创作上容易掉入一味强调强大的框架里,而忘记了现代性,但“乌贼神话”的现代性表达得很充分。他的《奥术神座》《诡秘之主》《长夜余火》将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相互融合,这也是新型的人类神话的重要特点。
徐则臣:我们这一代人刚开始写作时受到最早的影响来自先锋派,我们继承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相对比较熟的创作技巧。进入中年后,我更接地气,开始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生活场域里非常切实、物质和精神的问题。继续往前走,西方以及当下现实这两部分我已经接受了一部分,或者说我还得继续接受,而且接受的途径、路径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欠缺古典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学、民间文学。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故事?亚里士多德有句话叫“是其所是”,“是其所是”是本质上的一个东西,它从哪里来?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你携带这样的密码、基因。这样的密码和基因从哪里来?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是从民间一点一点蒸腾上来、生发出来,最后凝聚在我们这里。
对于众多作家来说,想写好当下的生活,认知当下的中国人,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回头。这个回头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弄一个格律、章回体,而是寻找传统文学叙事、民间叙事、文化资源里的某些东西供我们处理当下生活。
爱潜水的乌贼: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和古龙。我读小学时阅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侠的精神以及整个讲述故事的方式,以此承接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通俗文化,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最深的。
我的《诡秘之主》写的是一个人从中国穿越到西方的生活。故事背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即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人类历史大变革,对当时的底层人民、贵族、文学家、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专门收集了那段时间流行的哲学流派资料,因为我希望写出来的配角人物具有西方式的思考方式,与主角东方式的思维方式产生碰撞,激发出一些火花。而《诡秘之主》中,作为主角的克莱恩,在西方场景和生活中,他的思考方式是中国式的,中国人习惯性有胸怀天下的情怀,也喜欢家庭温暖的情感,处理事情的手法、态度更柔和,也会更内敛。所以我通过提取和糅合个人及身边人典型的性格、为人处事的做法,通过东方式哲学的反映把主角形象构建出来。
丛治辰:传统文学作家和网络文学作家不断表达自己认知的时候,有着非常有趣的认知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徐则臣不断用艺术性、个人独创性突破现实、提炼现实;爱潜水的乌贼也是提炼,但他更多讲的是故事以及世界的架构,而世界的架构一定会有不自觉地对于现实的某种提炼,但他却不关注这方面。这可能表述了文学的两个层面:一是对现实深切的关注;一是不断在现实中遨游,同时寻找它的游戏性、乐趣性。在这两个方面,徐则臣和爱潜水的乌贼共同承担了文学性的两个方面,也承担了中国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特别严肃地思考中国今天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和历史呈现出的中国问题;一个是全身心投入当下的生活中,关注读者的某种反映。其实在某种更深的层面上,他们是合流的,只是呈现形式上,大家会看到其中的差异。
聚焦网络文学精品化发展
丛治辰:爱潜水的乌贼小说中呈现的那种想象力、正能量、现实感以及对艺术的关注,恰恰代表了今天网络文学变为“正规军”的一个方式。将来,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会沿着这个方向越来越好、越来越合流,这是我的展望。
爱潜水的乌贼:我刚和一位网络文学前辈聊过,他认为网络文学要想成为普遍性的文学,受到大家的关注,无非离不开“三情”——亲情、友情、爱情。在此基础上,我还想加入我自己的理解——还需要加上一些对现实、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的情感反映。
徐则臣:文学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事,它的独特性就在于能涵盖多少就涵盖多少。我希望把所有的公众资源能够转化为个人的独特资源,所以,写作的时候我可能是这样考虑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都有我个人的标识度。而且,以后的文学应该是一读到就知道:这就是我们;而且能够从中看到我们的过去、当下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预见未来。
王 祥:未来中国文学,包括精英写作和大众化写作两方面,在人类灵魂塑造的权利上权重越来越大。讲中国故事或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两者在整个人类文明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我相信网络文学是给我们提供很多答案的一种文学现象——那就是在塑造人类灵魂方面,中国的作家们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 早:网络文学曾有一个别名叫作“爽文”,“爽”曾经是网络文学最重要的美学追求。但“爽”这个东西随着时间推移是发生变化的。打个比方,当我们扎针的时候,第一针扎下去会很疼,扎久了之后扎针处会麻木。麻木之后,怎么让那块肌肉恢复感知呢?两种方式:一种是换个地方扎,一种是扎得更深。换个地方扎,把不同的领域开拓出来,比如把这个领域综合起来,跨越不同的门类、打通,但人体总是有限的;还有一种方式是,是否有可能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去探讨我们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不管从想象的方式关注,还是从直面现实的方式关注,最终都会走向如何书写现实,呼应人们的情感,以及解决他们的问题。所有的文学创作到最后无外乎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文学即人学。
有人问鲁迅“文”和“学”的区别在哪里?他说:“学以启人思,文以增人感”。文学的相异性和独特性在于能够增加我们丰富的情感。文学是一棵大树,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文学这棵大树上生长的不同枝桠,在这个时代得到不同的滋养,开出不同的花朵。但是花朵之间又有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当我展望文学的未来、故事的未来,我始终比较乐观地相信,很多东西会以五彩纷呈的方式展现,但又走向同一条道路,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