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探索新时代文学的丰沛生命力与多样可能

“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 许莹 李晓晨) 由作家梁晓声创作的115万字长篇小说《人世间》,自2017年11月出版以来,发行40余万套,销售码洋近亿元,创造了近年原创长篇小说的出版“奇迹”。特别是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以来,《人世间》受到了更多关注。今年春节,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爱奇艺等平台播出,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份额创央视一套电视剧近年新高。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人世间》原著小说也再次攀上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畅销榜前列。作为文学与影视深度融合、联通发展的成功案例,《人世间》为文学在新时代不断延伸、光大自身价值提供了经验启迪。

2月28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书记处书记邓凯,小说作者梁晓声、编剧王海鸰、导演李路以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该剧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线上致辞。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介绍了文学作品影视转化情况。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主持。

融汇力量 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

铁凝谈到,从过年的隆冬到早春时节,许多中国家庭是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度过的。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与周家三代人共同经历平凡、朴素,感受着充满人间烟火、喜怒哀乐的生活,体会着我们共同生活中的情义和正直,从中收获感动、震撼,收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同时,很多人也会打开长篇小说《人世间》,在语言文字构筑的世界中再次深刻认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精神,重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这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彰显了史诗胸襟与现实主义品格,也赋予了电视剧中正阔大的气象。《人世间》的热播,是文学与影视融汇而成的壮美风景,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回顾现代以来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深刻地在文学的力量中展望影视的力量,在影视的力量中领会文学的力量。让我们的力量融汇在一起,让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心里,这也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我相信,当文学和影视更紧密地走到一起,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影视一定会不断开辟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宏森指出,小说《人世间》被成功改编为电视剧并成为“热点”“爆款”,这充分证明,在新时代的文化生活版图和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应该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应该也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光大自身的价值。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个别来讨论普遍、从现象案例中看出趋势潮流,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宽阔的视角出发,不断去思考并开拓新时代文学的丰沛生命力和多样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提出了“新时代文学”的概念。这同时意味着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具体思考如何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时候,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的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目前,中国作协正在推出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来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与影视的联通互动、与各个不同文化艺术领域间的“双向主动”,是“新”字里重要的指向和内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一定能够实现更充分、更深入的交流互通,更好地实现文学的“破圈”发展和“跨界”传播,让文学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在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之中,“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真实可信 史诗追求与人民美学的胜利

程武认为,一部杰出的时代作品,依存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依存于时代里每一个人的选择,更依赖于一个时代作家创造性的大设计。《人世间》跨越大半个世纪,含纳上百个人物,蕴含着家族的、光字片的、吉春的以及所折射的整个中国的空间维度。《人世间》剧集呈现的真实质地和演员的形象化表演,使剧情走向顺畅自如。剧中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时具有温暖善良的底色。从文学到影视再从影视到文学,《人世间》正成为中国一个时代的代表IP。“很多人是书粉,成为这部剧的首批观众,很多人看完剧买书再读,这是剧的成功,是光与影的力量,也是原著的成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梁晓声回忆说,当李路接触到《人世间》时就坦言这是他要找的作品,大家希望拍摄一部能向广大劳动者致敬的作品。电视剧片头抒情舒缓地呈现了该剧的气质,主题曲歌词对整部剧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了集中提炼,片中部分人物形象较之原著也得到了较大提升,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导演还在剧中选择启用众多东北籍演员,演员之间的对白自然生动。

李路认为,《人世间》的原著小说为文学转变成影视提供了基础:一是活生生的、立得住的人物群像,二是历史纵深向,三是故事的人间烟火味。“电视剧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环做得不好或者有误,就可能满盘皆输。有幸的是,我们创作人员滚烫的心被上亿观众接受了,观众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王海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创作开始前,她反复通读原著,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在学习思考中剧本创作思路逐渐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让每个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和其他生命发生情感关联,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说中光字片工人阶层能够顽强走下去的原因。她还谈到应重视严肃文学的属性,“严肃文学的最基本点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作家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广泛传播,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急功近利,小说很难写好。”

双向主动 努力打造“文艺共同体”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到几年前的《知青》,再到《人世间》,梁晓声的小说屡屡被改编成电视剧且备受关注。在阎晶明看来,这是因为梁晓声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和现实主义精神总能激起受众的关注。“现实主义在这里不是一个与浪漫主义相对应的创作方法概念,而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精神追求。”当前影视艺术对文学作品的借重并不再刻板执行“忠实于原著”,二度创作的要求同样很高。有时候,影视艺术可能没有完全道出小说作品的内涵,但作为独立的艺术同时也会衍展出更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质地。就此而言,文学也应学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提升自己,与其他艺术共生。

何向阳谈到,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由来已久。以茅盾文学奖为例,1982年首届评选至今,48部长篇小说中有31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等。青年作家创作逐步受到关注,在高收视率剧集中同样活跃着网络文学的身影。2019年底,中国作协经与国家电影局磋商,建立了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牵头的影视推介机制。该机制自2020年1月启动以来,向国家电影局推荐了适合影视改编的优秀文学作品近百部,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会上,潘凯雄、申积军、孟繁华、王一川、饶曙光、刘琼、李师东、胡平、梁鸿鹰、张德祥、丛治辰、张慧瑜、戴清、张莉、李云雷、杨庆祥、王国平、孙佳山、何弘等先后发言。

有什么东西比人的情感更重要?有什么东西比人的心灵更深邃?有专家认为,《人世间》恰恰抓住了人物情感与心灵的波动,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查和揭示。《人世间》的影视文学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擦亮了文学品牌,体现了中国式心性智慧引领现实主义精神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可以给予当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以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

大家谈到,《人世间》影视文学改编的成功证明,作家心里想着人民、和人民站在一起,写出来的作品自然就是人民所需要的。作品中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人民年复一年往前追赶的日子,便一步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坚实步伐。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为一切其他文艺形式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优秀文学作品应当交给优秀影视制作团队,从而保证二度创作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再度提高。

从收视分析中能看出,《人世间》开播后不久就带动了各年龄段人群收视的显著上涨,尤其激发了年轻人群的追剧热潮。文学与影视作品对跨越年龄、阶层的集体历史记忆的唤醒功能不应忽视。此外,《人世间》的热播启示我们应从更深层次理解文学的“破圈”,它不是一个能够被流量、点击率衡量的表象,而意味着要深切注意到各个阶层共同关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李朝全、李晓东、马好、陈涛、岳淼、张玉玲、张英、刘馨、王宁、白娟等参加会议。

(座谈会发言将陆续刊发)

2022-03-02 “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在京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63800.html 1 探索新时代文学的丰沛生命力与多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