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方欣来的长篇报告文学《湘路》,在书写人民创造、人民劳动辉煌业绩的同时,做出来了一些新的尝试。
《湘路》是一部描写公路建设者的作品,这些年来,中国的道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的一项伟大成果。作品定名为“湘路”,重点是写湖南公路建设的光辉历史,作者以公路为经,以公路人为纬,编织湖湘大地路网上发生的一串串精彩感人的故事图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梳理,完成了自己的写作初衷:给劳动者画像,给湖湘路留史,为建设者礼赞,为共和国放歌。作品既是湖南交通的发展史,也是湖南社会的发展史。在更宏大的视域里,《湘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如何书写人民史诗,当然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人民史诗一方面要继续塑造人物形象,还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亲的中国形象。“中国形象”是人民史诗的灵魂,也是不同于以往史诗的重要特征。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形象的塑造是国际社会解码中国道路和中国秘诀的一种途径。《湘路》通过对湖南道路的书写,也是对中国道路成功的最好诠释。
作者写湖南公路人的奋斗历程,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群像的塑造是《湘路》写作一大特点。作品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风风雨雨,写70来年湖南公路人的形象,这些光辉的人民形象,也是我们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国家形象,由无数人的梦想构成。国家形象在《湘路》里得到了某种昭现,湘路既是一种具体的地理的路、交通的路、物理的路,又是精神的路、理想的路、人民的路。
由于作者本身就是公路工作者,长期和公路人朝夕相处,可以说,《湘路》是公路人自己写自己的建设史诗。为了《湘路》的写作,作家去年放弃了个人散文集的出版,到三湘大地四处采访,深入到建设者的第一线,在人民之中获取创作营养。方欣来是一个散文作家,以前主要写作个人情感和家乡风物,这次通过写作“道路”、采访道路,其文学境界也有很大的提升。散文作家怎么把个人情怀融入到国家情怀,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感情,把个人的兴趣融入到为人民写作中去,方欣来的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迪。当我们鼓励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时候,没有想到生活本身孕育了作家,他们一直“定点”,这些生活在基层一线的作者拿起笔来写作时,本身就具有了充分的人民性。
人民史诗,实际是由“人民”“史”“诗”三块构成,一般报告文学作家容易实现前二者,完成“人民史”,往往缺少诗意、诗味。方欣来的散文家特质,仿佛自带流量,让《湘路》带上了浓烈的诗情诗意,而不是干巴巴的枯燥的“报告”。全书分为七章,里面包含了38短章,重点写人物群像,结构上也采取散点透视的方式,每篇相对独立,形成有内在关联的网状结构,将24万多公里的湘路,百年来的公路史,百万以上的公路人、建设者镶嵌其中,犹如密密麻麻的湘绣,色彩斑斓而井然有序。
虽然《湘路》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但一点也不枯燥,可读性很强,文采斐然,当然,伟大的人民史诗的创造,不是一两个作家、一两部作品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新时代的文艺家长期实践、努力,《湘路》只是一块小小的铺路石,中国道路的宏伟篇章正在向未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