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增强大文化产业的意识

□杨庆祥

《人世间》影视文学改编,带来“两个成功,一个启示”。第一个成功是作家、编剧以及主创团队原创性的成功,这一原创性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比如用家族叙事来黏合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当代史的数次断裂和转折,这一黏合是可信的。演员和主创团队建立在理解作品基础之上的原创性的设计、演出,将细节处理得有质感、有张力。这一切指向的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国当代历史以及中国当代形象的成功,所以这会是一部传世之作。第二个成功是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成功。比如弹幕、知乎、小红书、短视频,有的观众并没有看整部剧,只是看了一段短视频,可能就被抓住了,这有赖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此外,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所需要的新媒体表达,已经内化为我们创作的一部分,比如剧中层出不穷的“金句”:“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崇拜是爱的基础”……这些都属于新媒体表达,很能击中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开悟、一种成长、一种成熟。这种新媒体表达方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这部作品获得即时性和在场感,它和我们同在,它和我们的文化同在,所以它能够成为一部爆款。这是我要谈的两点成功。

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它对原创文学和整个文化艺术生产做到了重要提醒,我们的原创文学和大众艺术生产必须要有产业、产品的意识,就是它必须是一个产业链条的一部分,应该有大IP、大周边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作品。目前,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还是非常低。数据显示,2019年文化产业占GDP的4.5%,而英国的文化产业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占比8%,德国文化产业更发达,2016年,德国的文化产业的GDP跟它的机械制造业已经能做到等值了。文化产业占比每上升一个点,它便能释放几千亿到几万亿美元的产值,所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增值空间。新时代以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只是作家,还有作曲家、音乐创作人、道具、灯光师等等,整个水平都在往上走。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数占比也偏低,人才培养亟待加强。产业意识和产品意识是精品意识,是个性化意识,要做到极致,风格鲜明。就原创文学来说,越坚持自己的个性化,你越能获得最大的审美和社会效益的公约数,而不是去迎合,我确实看到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影视化设置很严重,这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的“破圈”不是一个平面破圈,它不能被流量和点击率来衡量,它指的是能够深切注意到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精神问题,那才是真正的“破圈”。

《人世间》很有精品意识,哪怕是一个空镜,也能服从于文化表达和视觉表达。比如雷佳音戴的雷锋帽,很有设计感。很多弹幕都表示要求买一顶戴。在日本动漫里,一个周边、人偶能卖到十几万人民币,现在冬奥会的“冰墩墩”也是“一墩难求”,比如我们可以以剧中的人物为原型做一批盲盒。再比如这个剧中有很多东北的场景,其实做得非常好,包括他们滑冰的镜头很有美感。虽然光字片这个地方已经拆迁了,现实里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称2021年为元宇宙元年,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空间做一个光字片的旅游项目等等。将这些勾连起来是一个大的文化产业链,它所释放出来的经济辐射力、文化辐射力是非常强的,只有有了这种大的文化产业意识,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各个链条才能被激活,才能够出大作品、好作品、经典作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2022-03-02 □杨庆祥 1 1 文艺报 content63818.html 1 增强大文化产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