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啸仙是我国最早的50多位党员之一,他对党无比的忠诚,也是中共早期领导层中最卓越的最富斗争精神的革命先驱之一。他在五四运动、学运风潮、建团建党、国共合作以及农民运动中,都是向旧社会反动势力猛烈开火冲锋陷阵的领导人物之一,特别在监察审计方面,更是开历史之先河,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也是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长篇报告文学中,作家以翔实而又生动的笔触带我们走近阮啸仙,向我们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不管在五四运动时期,还是在岭南的鹤山、花县、广宁等地发动农民运动的艰难岁月;不管在领导1927年韶关仁化大暴动关键时刻,还是在上海互济总会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的日日夜夜,都让人们看到初心在怀勇赴使命革命者的高贵品质。
革命先驱阮啸仙以及觉醒的共产党人,在砸烂一个旧社会中,展现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与暴风雨中高傲的海燕,何其相似乃尔!阮啸仙早在1935年已壮烈牺牲,至今已有87年了,今天阳光普照,大地温煦,阮啸仙烈士的英名早已载入革命史册,名垂千古。在建党百年之时,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如何让革命先驱光辉事迹,从尘封已久的历史文库中“活”起来,如何让牺牲远去的英雄,从档案典籍中“走”出来,让其重现勃发英姿,再抒壮志情怀,说好革命故事,激励后人前行。
对此,我欣赏作者的创新思维有三。
其一,在作品发表园地和读者的定位上,他把15万字的报告文学,全文发表在大开版的《中学生报》上,该报是全国优秀教育教辅报,读者对象明确定位在中学生上,这样把红色基因传播进校园落到实处,校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得到充实,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二,尊重中学生阅读习惯,在书的结构上整体构思,推陈出新不落俗套,一改报告文学常见的“多向交叉思维”模式,而用条理清晰,分类归纳的形式来撰写。15万字作品分成3大板块15章节,分头并进、各闪亮点,让英雄光辉事迹从多立面多层次上来阐述,更易读进读者心里。特别是第二板块“穹顶之下,人生聚散”,其构思更是独具匠心,他用“以熟悉带陌生”的方法带出主角阮啸仙的革命生涯。他用多个章节专题分别阐述阮啸仙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陈独秀、彭湃等人并肩战斗的革命故事。
其三,关于导读。导读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15个章节,15段导读或精神醒目,引入佳境;或含蓄提示,概括全文;或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或情感喷发、文采斐然,精彩的导读对中学生来说,就像奥运会先行入场的旗手一样,分外瞩目,吸引眼球。
比如第二章节的导语“不懂得乡村何以懂得中国,阮啸仙生长于农村,正是(他)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村贫富对立的把握,对农民困苦生活根源的分析,对农民革命觉悟和作为力量的分析,使阮啸仙和澎湃一样,成为20世纪初叶农民运动的旗手和领军人。”这段导语寥寥几句就把阮啸仙农民领袖的地位以及形成的原因全盘托出。我特别注意到,同一时间、同一主角的另一版本《誉传嶺表——阮啸仙交往实录》也是长篇报告文学,却没有导语。这本专著定位为成人读者,他们已有成熟的阅读能力,再加导语显得累赘,有画蛇添足之疑。由此可见,谢友义本书创作是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为适应小读者有阅读欣赏习惯而特别设置的,其良苦用心一片爱意可敬。
谢友义一书对中学生读者可谓阅读有幸,可以拨开岁月的风云,很快进入激情燃烧的年代,走近革命先驱阮啸仙,一睹英雄勃发英姿,聆听先辈革命故事,把他们崇高品质铭记心上,继往开来,开拓前行,并以青春的名义向先烈致敬,致以崇高的敬礼。
□王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