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作品

领悟日常生活景象的生态意蕴

——评华海生态诗集《蓝之岛》 □龙其林

华海的诗歌在中国当代生态诗人中独树一帜,《华海生态诗抄》《静福山》《华海微诗选》等诗集是研究中国生态诗歌无法绕过的作品。他不仅创作,还进行生态诗歌批评,倡导生态诗歌写作,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国生态诗歌活动,以创作成绩与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生态诗歌界。

华海出生、成长于扬州,扬州悠长而温润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李白的豪放豁达、杜牧的诗情画意、王建的通俗凝练、王安石的现实情怀,沉淀为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历史资源。与一些喜欢在诗歌中批判现实、注重审丑的诗人不同,华海的生态诗歌轻盈灵动,在自然界的声色味道中流淌着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绪,在人与万物的感应中书写着当代人回归自然的可能性。在最近推出的诗集《蓝之岛》中,华海尝试着拓展生态诗歌写作路径,通过日常生活引入生态审美的范畴,拓展了生态诗歌的表现对象、话语边界、文化思考。

诗集《蓝之岛》分为两辑,第一辑《你摘下天空一角,寄放于水上》和第二辑《一只梅花鹿的跳跃,光的神秘》各有侧重,但两辑之间又相互融合,统摄在“蓝之岛”这个特殊意象之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蓝之岛》中,华海的生态诗歌创作有了较大的转型。如果说在此前创作中,华海主要以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作为审美旨规的话,那么到这部诗集中他则将关注的目光从荒野、山脉、河流移向现实生活,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隐藏的生态意味与哲理思考。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作品的表现对象由非人的自然景物转向于充满张力的社会生活,而且意味着诗人的立场由外在的审美转向于个体的精神发现与文化反思,情感由浓烈转向于冲淡,话语由强烈转向于平和。对于华海来说,尽管之前他也创作过如《蓝藻牌湖水》《捏着农妇芳嫂干瘪的稻穗》等具有较强批判意味的诗歌,但是其生态诗歌创作几乎都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境为特质,因此这种创作转向可以说具有某种必然性,是其内敛、隐忍诗风的继续沉潜。

华海在诗集中努力地想要为人与自然寻找到一种健康、正常的关系。当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们不得不逐渐远离自然,进入钢铁都市与水泥丛林中努力适应。远离田野与乡村,必然意味着对于自然的疏离,也必然由于人与自然的长期隔绝而产生一系列的精神症候。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一边倒地批判城市,在笔端歌颂自然,倡导皈依自然。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回归自然已经是一种奢望,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将成为一种常态。如果作家还在作品中一味地批判城市、否定城市,那么会不会由此而造成身体与心灵的裂痕呢?华海开出的药方则是倡导人们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重新观察自然的瞬间、自然的片段,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气息,让久被都市异化的情感得到矫正。

在华海的笔下,都市生活中的生态环境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有一颗虔诚的、充满领悟力的心灵。人们只有将身体和心灵同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自然,才能发现另一个动人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秋天,由雁阵揭开的暗伤/又被深蓝的湖水倾覆/枫树与黄栌,在风中较劲/比试谁的色彩更为深沉/多余的,过度的,正在剥离/落叶让丛林回归简单/‘在所有的事物中照见自己/就能在个别缺陷中发现完整’/流水越来越慢,犹如/眼眸也在沉淀中变得清澈/置身一片空地,傍晚时的光/恰好映在你平静的脸上”(《照见》)又如,“一只麻雀迷失在小小身体里/远近的水声有一种漂浮的雨意/雨珠在枫叶的手心漏下来/时光不甚清晰,类似山水画的残卷/八大、石涛,还有倪云林/从水墨中走出来,风有几分醉态/他们是另一些意象,更逼近/夜晚的真实,实即为虚,静亦是动/石头在泉水下隐匿,人声远去/忆起那时的钟鸣是隐隐的心动/隐秘的风景总会藏在岁月的边缘/你把自己缩小为鸟或墨点,于纸上”(《写意》)。华海在诗作中以浪漫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自然景象,哪怕只是十分常见的雁阵、麻雀、雨意、落叶,也能激活他的细腻感受与精神想象,小小的自然物象就能让诗人的感官得以重新舒展,忘记世俗的、理性的、机械的语言,而借助于所领悟的生态意象进行精神的遨游,展现了人通过语言、想象返回自然的某种可能性。

华海的诗集《蓝之岛》通过日常生活景象的书写揭示了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力,探索出钢铁都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途径,是对当代生态诗歌的一次有益探索,值得文学界重视与研究。

2022-03-11 ——评华海生态诗集《蓝之岛》 □龙其林 1 1 文艺报 content63949.html 1 领悟日常生活景象的生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