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文学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社、中国作协等单位和北京师范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出发,围绕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时代意义、实践工作、学术研究等论题展开深入讨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和传播事业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而蓬勃发展。作为该项事业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编辑出版,正逢其时。丛书的内容设计有着从总到分的规划,前三卷提纲挈领,关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翻译”“海外汉学家视域”三个核心环节,第四卷深入考察“英译本”问题,第五、六、七、八卷观照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不同文类,最后两卷以莫言、北岛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影响为个案,整体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说,丛书对70多年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总体状况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与会专家认为,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历史成绩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远景未来的深切期许,将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再出发”。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是具有前沿性、挑战性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主编刘洪涛表示,针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丰硕研究成果,亟需一种“全员要素”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涵盖整个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与要素,需要各方通力协作。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应时而生,将是未来学术研究的新生长点。这样一种“全员要素”的研究范式,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再出发”的必然要求。由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者需要有更加高远的视野、更强烈的现实关怀,以及更自觉的使命担当。
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向世界文学空间的路途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作为第一卷《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的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姜智芹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已是一门显学,翻译理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形象建构将是这一领域的关键性议题。随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加快,它终将以其庞大的体量重塑世界文学版图,在世界文学舞台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吕黎结合“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星球”与“全球”、“本土”与“海外”三组概念,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重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研究员张冰以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状况为例,认为应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共同体中进行研究审视。只有进入世界、与世界沟通的民族文学,才更能发挥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成为更有创造力的民族文学。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的载体,文学交流与传播应该是在一定水平上的“对话”,这是“世界文学共同体与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意涵所在。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归纳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三种思路,即史化观察、量化分析和质化研究,对其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策略。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不应局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而应该向前延伸,将10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涵盖进来。除了动态的整体观察视角,他还建议推动世界文学格局下的多元对话,追踪传播背后深层的体制根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明星结合他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效果的大量评估实践提出,可以从关注作家创作转向关注读者阅读,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开拓新的研究范式。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刘康发现,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存在着从区域研究到文化研究、再到后殖民批评转型的发展脉络。他认为,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始终处于一个边缘地位,这与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潮流呈现一种脱节状态。他提出,应将“同时性”研究方法作为突破困境的方向,希望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能够为国际间文学思想交流建构更广阔的渠道。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江凯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特定时间和地域限定发起了全面的挑战,未来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不应该局限于汉语材料和国内视野,而应建构一个多元化的领域。湖南大学副教授刘莹则注目于海外汉学家罗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特点,认为他者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现当代文学研究有启发意义。
针对不同体裁作品的海外传播,与会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山东大学教授宁明细致分析了译文风格、翻译策略对译文接受效果的影响,总结了“接受视阈下张炜小说英译之得与失”。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谢丹凌分析了新时期女性小说的翻译出版、传播媒介和接受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崔潇月梳理了近百年来的话剧英译史,对不同阶段的规律与模式进行精要的总结。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石嵩主张“把中国电影作为方法”,探讨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并在全球语境当中反思中国电影的传播及其评价。
中国当代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颇受学者们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刘燕详细追溯了郑敏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以郑敏国际诗人形象的确立过程,为中国当代诗歌海外传播提供借鉴。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翟月琴总结了海外汉学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诗歌的语言形式、诗歌朗诵活动等内容。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青年教师郝琳认为,汉学家作为中国当代诗歌海外传播的特殊媒介,文化间的“协商与冲撞”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耿强从词源入手,分析了翻译的隐喻性,提出了“富语境的沟通”的新颖概念。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郑晔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外译与传播历程及其特点,探讨国家层面外译活动的策略与问题。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崔艳秋基于语料分析方法,对《出版人周刊》刊登的中国文学评论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可谓实证研究的典型代表。
作为“新大陆”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无疑是一片有待继续开拓的新世界,也是蕴含无限生命力的学术“蓝海”,它必会紧跟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枝散叶、蔚然可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