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晚,《记住乡愁第八季》的编导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盯着节目播出,也盯着收视率,当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记住乡愁第八季》第一集桃花源村的排名超过其他节目时,大家兴奋不已。8年来,每年有30亿左右人次的观众,不离不弃地收看这档节目。从文字统筹、撰稿,到这一季的策划,我见证了这个不忘初心、夕惕若厉、具有马拉松耐力的团队是如何超负荷地战斗。
新一季《记住乡愁》决定拍摄乡村振兴系列已临初秋,要在半年内完成60集节目,难度可想而知,但节目还是顺利开播了,而且每一集都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记住乡愁》新一季节目通过展现当代中国乡村风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通过对乡村之美、乡村之富、乡村之强的记录,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力量,展现了绿水青山中的现代乡愁。60集节目涵盖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无锡桃源村精益求精的农耕文化,到丹东大鹿岛村耕海牧渔的海洋传奇,从保定骆驼湾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振兴之路,到黄山卖花渔村“爷爷种树孙儿卖”的产业延续,从“京郊板栗第一村”六渡河村的甜美生活,到河北“音乐敲响幸福门”的周窝村、“贺兰山下美酒香”的昊苑村等等。人们可以在生动感人的电视画面中看到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看到中华民族丰厚的乡土文化,看到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情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发生了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它们正朝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发展。节目用质朴的泥土语言,讲述了一户户烟火人家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主人公的风采,为中国乡村勾勒出一幅美好画卷,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时代价值,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同于前七季,本季节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六家联合发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可谓阵容强大,在7年来已播出400集之后,乡愁人的目光从古城再次回到乡村,和第一季的古村落对比,我感慨万千。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到骆驼湾村“看真贫”,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从这里发出,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十年来,乡民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靠着香菇种植和旅游发展,把往日的“真贫村”变成了特色村。不同于以往报道的新闻视角,《记住乡愁》编导以文学视角和跟踪镜头,展现了“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动人历程。
这种动人历程,在宁夏贺兰山下的昊苑村,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观看这集节目,我不禁想到了2021年走红的电视剧《山海情》。
20多年前,昊苑村所在的贺兰山东麓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西部大开发”后,甘肃、陕西、安徽等8省17县的创业者,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了这里,他们没有想到,这里根本就不适合人生存,满眼所见,除了茫茫戈壁,就是“风吹石头跑”,不少人选择打道回府,但也有不少硬汉留了下来。他们在远不着村、近不着店的荒漠里,就地挖个沙窝,盖着茅草睡觉,用罕见的硬汉精神,最终生存了下来,先是完成了生态养护,继而种植出万亩葡萄园,成为地处中国最大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种动人历程,同样体现在江苏桃源村、辽宁大鹿岛村。
编导李娜在桃源村的“编导手记”中讲:“还记得在《桃源村——桃源深处有人家》这期节目进行实地调研之前,我们栏目组开会讨论选题,大家在听到我说起一个数字的时候,瞬间炸了锅,那就是桃源村村民2020年的人均年收入高达61700多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2020年的时候,桃源村所在的无锡市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7800元,也就是说,这个小村庄里老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大大高于无锡市的人均年收入,甚至超出了很多城市的水平。我还记得当时有位同事说,真不敢相信,现在中国的乡村都已经富裕到这个程度了。”
编导吕妍在大鹿岛村的“编导手记”中写道:“对于今天的大鹿岛,我最大的感触是震惊。一是震惊它的发展模式。大鹿岛已经脱离了单一产业,实现一产带动二产,并助力三产的发展。村庄依靠传统捕捞业、深海养殖业以及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三产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二是震惊人们的生活竟如此富裕。有做着几千万买卖的养殖户,一条捕鱼船每年至少能带来三五十万的收入,做旅游、开民宿的,每年最少也能赚上二十万。三是震惊这座黄海上的渔村,会有如此完备的配套设施。边防派出所、学校、医院、应急直升机、供电所、快递站点、柏油路、星级酒店、民宿等一应俱全。今天,这座兼具居住与旅游双重功能的海岛渔村,与城市无二。”
在卖花渔村、周窝村,农民不但生活富裕,还把日子过出了诗意。劳动如插花,生产像音乐。难怪编导吕明月要在“编导手记”中写:“当年,我们争先恐后地逃离乡村,纷纷涌向城市,因为那里有更便捷的生活。当乡村振兴被提出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未来终于要和我们的过去联结在一起了。”
在60集节目里,编导们除了展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同时还会关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更会思考,乡村振兴之于中国梦的实现,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意义。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