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出版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用于描述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实境。这一概念本来并不时新,但却在2021年底随着扎克伯格的“Meta Platforms”和微软的“Mesh”相继推出以及Roblox的“元宇宙第一股”在纽交所上市而从概念世界中被释放,并在物质世界获得具身:即依托VR、AR、MR等数字技术,在现实宇宙之外制造出一个虚拟宇宙。
基于这一事件,众声喧哗的讨论中涌现出了两大阵营,其所主张的进路分别是虚拟实境的全力建设和奔向星际的“星辰大海”——刘慈欣是前者的激烈批判者,也是后者的忠实拥护者。然而,不论对“元宇宙”的鼓吹或批评出于何种立场,这些话语具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默认“元宇宙”的前提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二分,批判者认为“元宇宙”会侵蚀现实世界,而拥护者认为其蕴含着弥合二分的伟大潜力;其二,两方均承认“元宇宙”是一个尚在描述中的概念,其内涵、外延均不明晰,因此“元宇宙”之名并不等于其所引起的事件和讨论。而因为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未到抉择“虚拟实境”或“星辰大海”的程度,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去分析“元宇宙”概念背后的话语博弈及其目的恐怕是使“元宇宙”跃出资本裹挟和科学幻想的一个有效思路。
围绕“元宇宙”的话语风暴尚未止息,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向人们呈现了一个为资本所许诺的未来。滚滚而来的拥护或批判“元宇宙”的声音恐怕恰恰印证了本雅明的谶语——“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然而,以“元宇宙”为基础的一系列话语操演(performativity)及资本实践终究落在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延长线上——“元宇宙”是文化工业,并且只能是文化工业,而不会是未来的乌托邦。一方面,“元宇宙”不是由大众所生产的,更不是为大众所生产的;另一方面,“元宇宙”的热潮也不是自主出现的,恰恰相反,大众的反应早已为资本所精准预期并巧妙引导——热烈讨论之后旋即到来的消费行为便是明证。
因为话语具有操演性,对“元宇宙”的全力鼓吹或一味反对均有剥夺人们自主判断的危险,并使资本裹挟的“元宇宙”的内涵先于技术而被确定于观念世界之中,而观念则会反过来指导现实世界中数字技术的未来方向——一个资本所描绘的乌托邦。这个意义上,试图对“元宇宙”进行描述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话语正在失去批判的力量,而为资本所裹挟的“元宇宙”话语一开始就隐含着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及社会后果——大众永远走不出资本的迷宫,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需要以缚得更紧的绳索为代价。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硕士,研究方向为概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