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舞千年》《花好月圆会》《登场了!洛阳》等一批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传统文化类网络综艺接连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破圈”。其中,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的《舞千年》以剧情类综艺形式演绎中国古典舞的气韵华章,由爱奇艺出品的《登场了!洛阳》将历史文化名城纪实与体验类真人秀有机结合,均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流量。此外,《舞千年》中的《相和歌》、《2021最美的夜》中的《只此青绿》等单支舞蹈视频也在年轻观众中出现了刷屏式传播。
年轻受众群体中的“传统文化热”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从2016年开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央视出品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便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一时盛况空前。而同样由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在B站年轻用户中平地起惊雷,好评弹幕几近满屏。近两年来,传统文化类综艺开始在地方卫视、视听网站百花齐放,不断赢得口碑和收视率、播放量上的双丰收,特别是近期一些“国风”类网络综艺、晚会节目屡登热搜、好评如潮,显示着“Z世代”群体对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充分认可,更深层次地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的合流。可以说,传统文化类网综在“Z世代”群体中“破圈”已成为近两年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这些节目深入优秀传统文化肌理,讲述底蕴深厚的中国故事,尽显雍容典雅的中华审美风范。如《2021最美的夜》里,创意来自于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只此青绿》,以中国古典舞演绎古代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黄褐色的舞台布景如古老画卷,一排扎高髻、着蓝衣的女舞者如起伏峰峦,画卷闭合之间、舞者翩跹之际,呈现古代中国画与中国古典舞的意境之美。以《白蛇传》为素材改编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插曲《待你归来》,一侧是断桥和水漫金山场景里粤剧演员唱出传颂千年的民间故事传奇,另一侧则是现代场景里香港歌手演唱当代人对白蛇传说的深情感慨,两人在古今场景中穿越相遇,演绎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千年等待,华丽的戏服、优美的身段、别有韵味的唱腔,为粤剧递出了一张唯美名片。再如《舞千年》里,《相和歌》由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舞者对汉代画像砖上的盘鼓舞进行再创作,表现了汉人以盘为北斗、以鼓为日月的舞蹈观念,配合《诗经·郑风·子衿》的唱词和乐曲,展现中国古典舞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彰显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精神品格与审美意境。《五星出东方》创意源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以汉朝戍边将领与精绝公主等人的动人故事,用西域风、中原风、中原西域融合风三种舞蹈语言,描绘出汉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友好往来的历史图景。
严谨的史料考究、精心的创作演绎,可以说正是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让蕴藉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生动复现在年轻受众群体眼前,令人回味无穷、引人无限遐思;更让“国风”、传统文化类网络综艺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其次,这些节目适应“Z世代”群体观看习惯和审美偏好,采用生动鲜活、“网感”丰盈的表现形式,营造出富有趣味性、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生于1995年以后的“Z世代”,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互联网时代丰富的信息摄入渠道和开放的信息互动空间,一方面使他们相对更易接受传统文化和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观看习惯和审美偏好上势必与父辈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前提下,在传统文化中注入年轻化表达,营造互联网属性的趣味性、沉浸式体验,便成为赢得Z世代观众青睐的重要路径,相关做法在近期B站出品的两场晚会中最为典型。
中秋晚会《花好月圆夜》以国风美人中秋夜会为基本故事框架,依次呈现参与中秋节前的准备、繁华夜市中的见闻、庆典高潮时的祈福等环节,部分场景设置和人物仪态直接还原了《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代名画。网络剧的表现形式、考究的服化道,生动还原古代生活场景和历史语境,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但晚会在叙事上则选择了历史架空和朝代拼贴,如飞花令援引宋词、庭院少女身着唐代齐胸襦裙等,适应了“Z世代”所喜闻乐见的“混搭”风格,规避了传统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沉重感,上演了一场轻盈又不失严肃的历史民俗文化小品。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虽以传统戏曲为主题,但故事则来源于一部网文作品;演员中既有王佩瑜等知名京剧演员,也有头部UP主;节目中既有《锁麟囊》等经典京剧选段、《燕归巢》等国风流行歌曲,还有昆曲《牡丹亭》与花滑节目《小小》的跨界混搭……网生脚本、年轻化内容、混搭风格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全新面貌,使之更易与“Z世代”群体共振。
无论是传统舞蹈、传统戏曲还是传统民俗主题,这些网络综艺通过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潮流化表达,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年轻受众的心理距离,最终实现“国风”类节目在年轻群体中的破圈。而这也正与上古时代“风”之初兴的民间意义遥相呼应,让“国风”真正走进普通青少年群体,让“Z世代”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角。
可以说,这些节目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部分,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Z世代”中的大众化、主流化,使其成为增强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一大支撑。我们呼唤网络文艺从业者创作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受众审美趣味的节目,让文化与主流的价值观始终占据青少年网络文化空间与精神世界的高地。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