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的全部命意,就在书名里。“万家灯火”是平安、祥和,是喜乐、幸福;是生活的热烈与喧腾;是人世间的风物,生机勃勃。点亮这“万家灯火”的,便是人类最伟大、最质朴的力量:爱、慈悲、奉献。“爱如火种,点亮了万家灯火;火炬接力,璀璨了整个城市”,作品中的这句话点明了主题。
“夫慈者不仁,而惠者好与也”。《万家灯火》聚焦的是宁波城那些“慈者”与“惠者”的故事。作者徐鲁和杨静雅从不同的社会层面,写出形形色色的“慈者”与“惠者”形象。其中,有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有长期支教、助学贵州山区的周秀芳、潘焕军,有向这座城市捐赠公共钢琴的莫志蔚,有长达22年向慈善组织匿名捐赠的“顺其自然”,有持续30年照顾孤寡邻居夫妇的徐慧明,有捐赠器官的地方文史学者沈志远老人……
报告文学难写,特别是写好人好事,写善的一切——相比较写恶而言,更难。难就难在对善的发现,难就难在对善的叙事表达。不是说写作者没有发现善的能力,也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中缺少善,而是作家在什么样的视野中去发现善,以什么样的叙事手段去呈现善。这是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写起来就会如同宣传报道,离文学之道远矣,会让读者味同嚼蜡,心生厌倦。《万家灯火》的写作者有高远的立意,那就是在“天下文明”的大视野中,去写出身边的善,写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生活的发现,写出这个时代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写出这个时代人性的高贵。《易经》“贲”卦的象辞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之心,人类的高贵,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互爱、互助,人能祛除地理的、社会的、等级的区隔,心同此心,情同此情,理同而事别,事别而情同,这不就是天下文明吗?《易经》“贲”卦的《彖辞》说:贲,通达。社会的通达,便是以人心的通达为前提,惟有人心通达,社会才能消除矛盾、紧张和敌对。
作为报告文学集,《万家灯火》的成功之处,首要的便在写人方面的成功。写作者以仁人之心,去发现、洞察、呈现身边人的大善与大爱,写出系列身份迥异的人物。作家着力发现的,不是人物身上观念化的美德,而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所折射的“行动中的美德”。徐鲁和杨静雅善于在近距离中观察人物,捕捉写作对象内心沉潜的情感、意志、操守、品质和观点。《万家灯火》的另一个成功,就是善于选材,一桩小事、一个情境、一句话语、一个物件、一个细节,写作者多是信手拈来,随意安插、点染,便激活出材料的独特情感和道德魅力。为了突出、渲染人物的品格、精神,作家常以“炼意”之笔墨,写一己之感发,如:“最美的青山,都是一叠一叠堆起来的”,意在阐发人的德行积累之不易;“没有在沙漠上跋涉过的人,怎会懂得每一滴水的珍贵?”,意在写出人的道德同情力惟有在经验世界获得。寥寥数语,譬如画论所谓的“重檐飞梢,浮图插云”,在高岩绝壁处,让读者顿生世外之想。在写作方法上,《万家灯火》还不时穿插、征用书信、日记、新闻报道、诗句、民间谚语和其他典籍、文献等,形成别具对话和论辩特色的复合文本,气势跌宕,流畅开阔。
总的来说,《万家灯火》是一部有诸多可取、可读之处的报告文学。因为写到大量宁波地方人物,且将“慈善”放在宁波的地方史视域中看,所以,《万家灯火》虽说是由几十个不同的人物构成,但因为其中流淌着城市史的特色,故而亦可视作宁波这座城市的精神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