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鲁、杨静雅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万家灯火》,讲述宁波人慷慨捐赠、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以翔实的素材、朴实的观念、厚实的语言,刻画宁波人富有责任担当、倡导共同富裕的群像,谱写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时代精神气象。
掩卷之际,一幅生动的长卷驻留在记忆的幕布上,其中有慈祥和蔼的老者,诚恳敦厚的中年人,洋溢激情的青春面孔、充满稚气的阳光少年,他们的面庞不断地映现、叠影,汇成一路向前的滚滚人潮,又宛如闪耀苍穹的熠熠星河。作者准确归纳和概括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又努力把握细节和营造氛围,以散点透视手法,绘制了这幅传递爱心和善意的长卷。每一章聚焦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聚焦一个视点,诠释慈善公益的丰富涵义,由个体及群体,由当下及传统,由宁波及世界,由言行及精神,富有节奏和韵律变化。
开篇的镜头对准“毛衣奶奶”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海边编织毛线团的情景,与令人眼花缭乱的异国情调交织成五彩斑斓的画面。此番不寻常的场面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追问,自然而然地引出跨越河山的更为广阔的世界。由“毛衣奶奶”们编织毛衣的行为场景,连接乌蒙山区穿上毛衣的小学生幸福表情,再融入小学生写信回馈的字里行间,作者将文本编织为关爱和感恩的情感闭环。一个个景、情、意高度统一的至情至性的画面,串成宁波作为“爱心之城”的城市情感观光长廊。
与世风人情图相对应,貌似自然而然、漫不经意的谋篇布局,娓娓道来的每一位普通人的言行举止,饱含创作者的巧思和用心。慈善主题及其人物群像塑造,决定了不论是题材还是人物性格都具有较大的趋同性,较少矛盾和冲突,这就给写作带来了难度。在《万家灯火》中,为表达内化于宁波城市精神中、外化为宁波人日常行为中的慈善主题,作者选择了串珠式的叙事结构。作品的每一章都是通过事件展开相关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细节描摹和氛围营构。为充分展开事件,常采用线性并富于戏剧性的叙事策略。集中完成事件的讲述后,在结尾处留下与下一章节连接的叙述元素或引子。淡化因果逻辑关系,选择自然过渡的叙述方式,接近于“生活流”的叙述结构,达成“苦心经营的随便”的审美境界。
现代社会的生存态势导致物质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慈善义举本着重视物性发挥,弥合简单物化和功利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更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联结。由此,物在慈善主题的表达中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也改变了以人为主体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为此,作品中一方面用大量的数据或者信息材料来梳理物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挖掘物和物性在慈善事业中的情感力量和精神价值。非虚构写作注重客观事实,降低主观性判断和情感介入,这样的创作追求不再只依赖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以更宽广的境界定义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内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慈善事业中的物,改变了现代竞争关系中的“纯物”状态的生存资源,而成为馈赠和受赠之间的情感触媒。物在慈善中不只是价值交换的功能,而指向现代社会的价值扩展原则,获得更为宽广的向度。与作品的立意相符合,作品的语言表达倾向于真挚和质朴。“修辞立其诚”,作品的表达没有夸大其言行,更没有流于口号和观念,通篇都是诚恳的态度和纯朴的素描——去雕饰,见真意。
“万家灯火”这一社会景观,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突破地域观念的桑梓情而彰显的人间大爱。慈善在商业气息浓厚、重商意识浓厚的现代宁波,已经融入市民的血液,正在养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成就充满诗意的美好人间。这份纯真、纯善和纯美展示的不仅是精神性宁波和宁波精神,无疑,创作者希望扩展至远至广,无限延续,建构一个物的良性循环和人的情感交流汇成的理想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