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孟宪明《第一个十月》

一本有趣好读的书

□韩宇宏

在浮躁的当下,大象出版社最近推出孟宪明先生8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应该算是一个文化生产企业凸显定力和魄力的举措,这不能不令人刮目。当发现这竟是一部叙写73年前粉碎敌特破坏开国大典“老旧故事”的小说,采用的又是传统“章回体”、第三人称白描叙事的“老旧”手法时,便不由更增加了几分担心和钦佩。“老旧故事”出新意,传统手法生妙文。把80多万言写得妙趣横生、风趣引人,这是作家孟宪明的底气所在。

73年前的秋天,一个新的共和国即将诞生,被打败的旧势力在前线(祖国大陆东南、西南省份)及后方、特别是北平这个即将成为新的共和国首都的地方依旧作困兽之斗,策划并实施了“五路大军”组成,以刺杀新政权最高领导人为目标的“刺天行动”。敌特的“五路大军”明暗相济、规模巨大、争斗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暗的战线上还险些得手。我保卫人员究竟是在怎样艰难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斗智斗勇最终粉碎“刺天行动”的?以我蠡测,即使再过70多年,人们依然会对此怀有兴趣。对“反特”题材隐蔽性的揭秘,便是触发读者兴趣点的根本。

“北平和平解放,九路特务两万多人留在这里……”小说开篇不久这一句就让读者把心提到嗓子眼儿。那时北平总人口不过200多万,特务占比如此之高,这形势,任谁敢说不严峻?小说第一回,政治保卫处能力最强的侦查员罗山,就在前门火车站发现了一个具有“豺狼般贪婪凶猛目光”的特务,并且乘黄包车跟踪到东安市场便跟丢了。紧接着,离这儿不远的炸药厂就发生了爆炸,造成了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特务破坏?违规操作?一时很难定论。年轻侦查员于兵在天安门广场发现一人行动诡秘,跟踪过程中竟遭到暗算,兜里钱被掏走还受了伤。保卫处侦查员崔西海回北平西郊家里看望,竟“不明不白地失踪”。后查明是被本村小时候的同学、特务米继槐杀害。但没找到证据,米继槐死不认账,“只能是嫌犯”……后来又发生两次市长汽车遭袭击事件,中南海出现特务踪迹事件,给政协会议宾馆送菜的农民途中被害(未死)并被顶替,继而宾馆发现最新型的美式定时炸弹,还有特务电台事件,等等。纷繁的头绪,接踵而至的事件,步步惊心的节奏,不断撩拨着阅读者去寻幽探奇。

特务核心机构所在地——金口牙科诊有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比如看门并对外联络的瘸腿老张,整日不说一句话的厨师“哑巴”……还有来得突然、去无踪影的“炸弹专家”廖响,潜藏在下水道里深居简出,执行最后炮击任务的炮兵队长、日本人村田成一等人,都带有神秘色彩。这种组合及人物描述的神秘性,也是小说吸引人来一探究竟的重要特色。

强劲而富有韧性的故事张力给作品增添了魅力。小说第一回就露了一脸儿,差一点跟米继槐一起被擒,第三回又和王富团一起杀人作案,王富团被抓他却再次溜掉的小特务、“联络员”、冥衣铺老板开北方,居然一直参与多种破坏活动,还两次登上天安门,把美式定时炸弹也带到天安门城楼上,分别搁置在极其隐秘的不同位置,亟亟乎得逞。只是在将要走下城楼的最后时刻,才被按常规扫雷的战士发现而抓获。还有那个炮击天安门的炮手村田成一,是个更为阴狠狡黠且极其残忍的家伙。他一直躲在公安人员高度关注、多次搜索过的区域。由于他始终躲在地下,吃干粮、喝凉水,也几次与搜查缉捕人员交臂而过。他早早测量并多次精准校核距离,反复擦拭所有的迫击炮弹,选好炮架位置,校准标尺,定好仰角,只等预定时间开炮。他甚至用鸽子血祭了炮管,还想用一个邻院儿孩子的血做更大更全面的“血祭”。这个最为危险的人物,直到开国大典当天上午群众汇聚已经开始的当口儿才被抓到。这时,距离他自己预设的开炮时间不足一小时。混入“国宴”核心主厨行列,承担下毒任务的特务杜津卫,也是到最后时刻才被发现假牙藏毒,等等。这些都使故事充满柔韧顽强的张力。一个个沉甸甸的危局险境,无不使阅读者的心时时处于紧绷状态和惊心动魄之中。

小说好读还在于它的趣味性。从第一回开始,一回一个字谜,总共36个;“坐狗”的“职业”内涵;老北平警察小偷皆“世代相传”,互通信息、相互照应的行规;由我侦查员罗山、国民党少校特务窦志云(绰号“云中飞”)等人身世阅历、现实行径所透出的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江湖文化”;破案间隙,罗山用糖果做的“隔山取(抛)物”的表演;品鉴大师胡一能带来的“美食文化”和国宴菜品敲定过程的种种考究细节,以及相关的清末宫廷饮食生活;魏师傅身上宫灯制作匠人的规矩和宫灯悬挂程序的讲究……这些都给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风趣和阅读快感,甚至连底层小特务“郭闹闹”跟他人(“老板”开北方、爆破“领导”廖响、拉黄包车工人等)的对话都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没有阅读障碍还在于它的结构,它有一个相当规整有机的网状结构。“上校特务”“刺天行动”总指挥褚一魁(化名“毕应冬”,谐音“必赢东”)是这张网的总纽结。少校特务窦志云(“云中飞”)为直接行刺一条经线;以“金钱豹”为首的地痞恶势力团伙为制造社会动乱、扰乱治安一条经线;以“爆炸专家”廖响及王富团、开北方、郭闹闹为爆炸经线;以毒药专家金葵花、“厨师”杜津卫为下毒经线;以马斯利、罗德、颜成坤、东口夷人、村田成一为一组的“中情局”“炮击”经线。总共五条经线归结到破坏开国大典的“刺天行动”这一总目标。五条经线并行不悖少有交集。把它们横贯在一起的,则是我方以处长吴邑和侦查员梅东岭、罗山、于兵、孙觅等组成的保卫处的侦破行动。五条线先后有序却交错叙述,共时推进,爆炸、下毒、炮击等三条线都是在最后时刻才彻底告破。书言尽,线归拢,网收起。干净利落,体现了精确的结构完整性。

大案告破,特务归案,连续忙碌、除了几次短暂的“睡十分钟”之外,处长吴邑在盛典到来前的“四天三夜”里几乎再没休息过。现在,全城彩旗飘舞、红旗翻卷、人潮涌动,这个破获惊天大案的前敌总指挥却在办公桌前“睡”去了,这个36岁就有了白发、操劳过度的老革命,就这样永远地沉“睡”过去了。他临终时留给他的部下,留给新世界人们的告诫是他生前所出的最后一个谜语的谜底:“醒”!保卫新中国,要永远警醒!

欢乐归于平静,风趣化作沉思。小说不仅流畅、轻盈、风趣、好读,更在于有意味,有深意,耐琢磨。也正因为此,它有新的价值。这本小说不仅用侦查员罗山的身世经历再次印证了歌剧《白毛女》中的著名台词:“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社会哲理。小说还通过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场景和民众对话,简洁却鲜明地渲染出一种浓郁的气氛,营造出一个积极热情、光明感强烈的社会氛围,显示着一个改天换地的社会变革,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2022-03-30 □韩宇宏 孟宪明《第一个十月》 1 1 文艺报 content64220.html 1 一本有趣好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