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年画守望者的精神礼赞

□金洪跃

今年春节期间,五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央视九套黄金档热播。该片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效应,唤起了人们对“年味儿”的深情记忆,也引发了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和思考,激发起观众守护精神家园的集体共鸣。

《过年的画》通过“岁岁年年”“点染丹青”“画里新风”“老城味道”“年画回家”五集、250分钟时长的篇幅,全景式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把年画400年历史的风云变幻、百姓生活的饱经沧桑、年画命运的跌宕起伏,特别是那些民族文化守望者的理想追求,百折不挠、守正创新的精神世界等进行了时空交错、经纬纵横的多维呈现。正像该片总导演祖光所说,“色彩明亮的年画背后,是百折不回的传承之路”。纪录片镜头紧随一位位年画守望者、爱好者,记述了他们与年画生死相守的生命历程和动人故事,包含着对年画守望者的精神礼赞,给观众以情感的震撼和思考的触动。

王树村作为中国木版年画收藏第一人,记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史册。在他一生收集的17000多件民间美术藏品中,最多的就是木版年画。该片紧扣王树村一生执著于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的经历,回答了“年画是什么?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追问,意义深刻。王树村是从年画之乡杨柳青镇走出来的文化学者,大运河的养育,千年古镇的风情,使他对年画有不同寻常的认知:中国的历史没有插图,老百姓是看着年画知道历史的。杨柳青年画的价值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代表了人民的思想,爱憎分明,爱劳动,要有文化、要图强,不自私自利。这不就是民族的灵魂吗?别的绘画没有办法跟它比。在王树村这质朴又略带偏执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年画就是老百姓的情感所系, 普通百姓就是从这些色彩艳丽而又廉价的年画中,期盼着抱鱼娃娃的送福纳祥,老寿星的松鹤延年,钟馗的驱邪避难,秦琼、尉迟恭的守护家门;知道了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知道了忠奸善恶的《三国演义》,知道了潇洒人生的竹林七贤,还知道了“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王树村尽其所学,倾其所有,一生投入年画收集整理、保护研究,虽历尽艰辛而不悔。王树村的老伴儿林凌风是这样描述他的生活的:“几十平方的屋子里,收藏的东西堆得满满的,脏得不得了,他还不让打扫。为了收藏年画,他什么都可以做,他还去死人的尸体里捡东西,年画、剪纸、风筝他都要”。是的,在王树村的“抠门儿”“不讲卫生”“不近亲情”等“怪癖”背后,是他对年画永不放弃、生死相守的执著追求。在他86年的人生时光,他完成了75部著作,而其中的24部著作是他在身患肺癌晚期的最后6年间完成的。他编著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年画集《杨柳青年画资料集》,至今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被公认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而王树村的四次捐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杨柳青年画社、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留下16000件藏品和研究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王树村等身的著作、无私的捐赠,也圆了他一生的夙愿:要让世人知道,中国民间艺术的根在中国,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在中国。当屏幕上出现那位在病床前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整理资料,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老人时,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难平,由衷慨叹:非遗保护,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与王树村先生的学者情怀不同,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传人的霍庆有,让我们看到了年画艺人的另一种坚守。在“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的杨柳青古镇,霍家六代作画,历经百年,不仅熟练掌握了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这五个工艺流程,在木版雕刻上的“绝活”更是远近闻名。然而,正如年画里蕴含着民间艺术的兴衰跌宕一样,霍庆有的家业传续之路也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坎坷不平。少年时代目睹了国家战乱、年画濒临凋敝的惨景,使他无心恋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扶持民族艺术,年画复兴,霍庆有又生发出继承祖业的希望;而“十年浩劫”对年画的摧残,让霍庆有希望破灭,那时,他为了不给父亲惹麻烦,一口气用斧头劈了不少家存的老画版;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迎来了年画的浴火重生。已是青壮年的霍庆有对年画的痴爱之火再度燃烧。他把当年毁坏家传木版的愧疚,转化成收集年画老版、钻研祖传艺术的动力。40多年省吃俭用、四处寻觅,无数个日夜潜心揣摩、反复实践,成就了他收藏600多块年画老版、建立起自家年画博物馆的宏愿。而且,年画技艺的增进,使霍氏家族出品的年画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年画在他这一代焕发出了新的魅力与光彩。该片中有一段精彩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博士生冀北向霍庆有请教,当年上海画家钱慧安画稿的细腻风格是何以呈现在画版上的?霍庆有道出了其中的“秘诀”:“画版选材要用杜梨木,为了节省材料,正反面都得刻版;要使线条刻得像铁丝一样刚劲有力,关键在刻刀上,要一把刨刀、一把细刀,刀要磨得快、要锃亮,还要磨出角度,没有角度版就刻不好;下刀要有力,钉头鼠尾,线条才能清晰流利”。这段既有知识含量又有实践体会的话语,正是霍庆有以技传艺、以艺传神的形象写照,而千万个像霍庆有一样的家庭、个体在非遗制作技艺上的薪火相传,正是我们守正创新、延续民族文化根脉的力量之源、希望之光。

张映雪是纪录片推出的又一位重点人物。作为从延安鲁艺走出来的文艺战士,张映雪曾用他的刻刀和画笔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解放之初,他走上天津市文化局领导岗位,在鲁艺学习版画的经历,使他向历史悠久、民众喜爱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投入深情目光。1949年,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提出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新年画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的要求时, 张映雪即刻深入杨柳青的年画作坊、画店、手艺家庭。那时“年画木版到处堆着,有盖鸡窝的、围猪圈的、做篱笆的,乱七八糟到处扔”的凋敝现状让他心痛又焦虑。当他看到“一家的两间房里,生着小煤球炉,有三四个老人围在案旁,印刷灶王、神仙和娃娃抱鱼的小幅年画,父辈教孩子、师傅带徒弟,传统手艺在这小小的平房里慢慢传承下去”时,他又感受到年画的根还在,传承的薪火还在。这位有着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文化部门领导,在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下决心拨出款项支持杨柳青镇建起了十余间年画作坊,从此,年画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生产车间;他促成了三家年画店的合并,请出15位年画艺人成立了第一家杨柳青画店;他组织人力,深入民间收集年画版,为杨柳青画社留下了6000多块年画原版;为了让年画有个“家”,他热心筹建杨柳青年画博物馆,从立项到选址再到筹集资金,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11年7月20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正式落成,一幅幅年画珍品向公众展示。此时,93岁的张映雪永远离开了他牵挂了大半生的年画,平静地闭上了眼睛。来时乌发少年,走时白发苍苍。张映雪以他为人民办实事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初心。

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一束束烛照人生的思想光芒,使这部人文纪录片具有强烈的穿透历史、洞悉未来、直指人心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一代文化传承者已整装出发:南开大学教授阎国栋和他的博士生们、研究员刘莹、非遗保护中心的杨文、民间研究者方博、图书馆研究员张伟、电视台主持人刘哲、年画彩绘技艺传承人王艳以及王树村的孙子王进,他们正踏着前辈的足迹,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栉风沐雨,勇毅前行。

2022-04-06 □金洪跃 1 1 文艺报 content64277.html 1 年画守望者的精神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