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后审美时代”的视觉消费图景

□杨思颖

在现代社会流行“996”、“5+2”等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生活重压之下,大众精神娱乐需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具有“精致美”的视觉图像依然能够满足大多用户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生活压力与精神娱乐之间的矛盾急需一个新出口。在一些网民看来,“愉悦”已不再是视觉消费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满足程度更高的“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抛弃精致美的“后审美时代”悄然而至,很多用户的视觉图景消费场域也在发生转换——

人物外貌上从“唯美”到“普通”。“后审美”媒介内容中的人物,不再具备精致的五官、姣好的身材等所谓“网红”标配,而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一部分远不及普通人的长相。比如我注意到的一些新网红,厚而大的嘴唇几乎占去了其脸部一半以上,笑起来时还会露出满嘴的龅牙,原本不大的眼睛被挤成了一条缝(其中有视频技术处理的原因)……每一个特征都带给人不小的观感刺激,组合在一起更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视觉冲击效果。但也正是这样独特的外貌特征,使得他们在众多带有厚重滤镜的同质化网红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到大众的关注。

妆发上夸张与“土味”并存,性别反串类盛行。“后审美”媒介内容,在视觉图景上分成了多个派别:以浓妆艳抹为典型特征的夸张形象,以花棉袄、蓬头垢面等为代表的朴实乃至邋遢形象,男扮女装的性别反串者“女装大佬”等。这些特征在被滤镜与修图技术所淹没的互联网视觉图像中显得极为突出。近年来,网友也用一流行词汇对之进行形容——“土味”。

魔性的语言伴随着夸张的动作。外貌普通、妆发朴素的“后审美”内容生产者多不会以展示自己的外貌为输出目的,或以诙谐的语言调侃、吐槽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现象,或为吸引眼球而做出夸张、怪异的动作表情。网红“郭老师”主要依靠一条吃猕猴桃的视频迅速走红。妆发邋遢、动作夸张,有着极强的表演性,一次性将一整个猕猴桃塞进嘴里,随即又用极其扭曲的表情发出怪异的尖叫,并说出了后来在互联网爆火的“郭言郭语”——“迷hotel”。网红“韩美娟”风靡全网的那句“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在互联网上曾达到了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5G技术日益发展,竖屏接收模式已成为了用户视听及消费习惯。它通过与用户更接近的物理距离,同时调动手部、眼部等多感官系统,多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大特写视角等手法,为用户营造了强烈的“在场感”,成功吸引受众对于相关媒介内容的“停留”,主体及其细节被最大程度强调,成功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使受众沉浸其中。

“后审美”的出现,是内容生产者、平台及用户从各自立场与角度出发进行的一场“共谋”。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而言,“眼球经济”刺激了一批自媒体从业者为博取眼球而输出一系列夸张、怪异、具有强劲冲击力的媒介内容以获得关注。大众审美的多元化让他们相信,任何一种媒介内容、视觉图景、文化现象都具有被接受乃至崇尚的可能性。为一夜成名而自我炒作的现象日益普遍,甚至被接受为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

从平台的角度而言,新媒体平台基于算法推荐模型,通过行为记录模板收集用户信息,再通过模型分析模块分析用户喜好,推测出其有可能喜欢浏览的相关视频。为吸引用户注意力,增强粘性,进一步推荐狂欢性、刺激性的视频内容,用户在算法推荐中陷入“信息茧房”,处于基于信息图鉴定制化导致的“圈层化”之中,形成“观看狂欢性内容——算法推荐相关内容——圈层化中的进一步观看”的恶性循环。

从用户角度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日益加重的生活压力将他们带入一个“焦虑的时代”,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解压,寻找快感以刺激麻木神经的动机在增强。视觉消费时代,对快感的追寻超越了对意义的探索。

“后审美”的狂欢,代表着网络社会中部分受众的生存状态,人们暂时脱离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束缚,发泄式地追求新奇刺激的兴趣点。视觉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心理的愉悦、精神的升华,而是为了追求情绪的宣泄,寻找新鲜事物带来的精神刺激与快感。在“后审美”的媒介内容评论中,有不少用户表示,“你们可以觉得我的快乐很畸形,但她确确实实带给我很多很多快乐”。

娱乐与猎奇只是“后审美”主体在进行视觉消费时的表层心理,真正寻找的是隐藏在怪异、新奇背后的真实。如学者欧文·戈夫曼在其“拟剧论”中所提到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出于各种目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演”,这意味着真实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被掩藏。互联网世界中也充斥着各种经技术修饰后模式化的精致美,加剧了用户对于真实的渴求。而“后审美”视觉图像的生产者,或以诙谐的语言吐槽现实生活,或作出某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不敢做的表情、动作,并以真实形象示众,这无疑迎合了用户追求“真实感”的消费心理需求。

当追求快感刺激的娱乐性、猎奇性与渴望真实的心理交织,基于“后审美”时代的新的视觉消费观念诞生了——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成为真正的消费目标,于是消费对象在形式上的美丑不再重要,对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消费者衡量的关键。

据此,新的消费观念与用户对“美”的定义之间形成了一致性——那些在形式上表现为传统观念中非和谐的“丑”、却能带来心理满足的事物,在他们看来是真正的“美”,是值得消费的对象,“向丑而生”的视觉消费转场已经形成。“后审美”的视觉图像满足了用户娱乐、猎奇、寻找快感与真实等消费心理。“集美”“耶斯莫拉”等网络用语无疑丰富了青年亚文化,其中“集美”还被有些机构评为“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在描述完这些图景之后,我们还需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乱象:部分自媒体者为博眼球、赚流量,无底线地输出令人感到明显不适的不雅内容,如一些网红在直播中脱口而出的污言秽语、展露隐私部位等,都已明显突破了自媒体者的道德底线、健康网络空间的范畴以及大众的心理接受程度,毫无“审美”可言。国家也已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整顿,各新媒体平台也开始对恶俗自媒体者作出封号等处理。

既然被纳入“后现代文化”中,且形成了现象级的网络狂欢与视觉消费转场,“后审美”自有其存在与发展的道理。但“后审美”也是有其界限的:多元化的审美与造美并没有错,可一旦突破社会道德的底线与网络空间的规范,将流量奉为圭臬,不择手段地博取关注,引起用户的明显不适,就跨越了“愉悦关系”的“美”的界限,而沦为恶俗。在国家与平台的携手约束下,真正的“后审美”将在日益规范化的网络世界中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

目前的“后审美”尚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从审美主体来说,审美目的还停留在表层的寻求刺激与快感阶段;从审美客体来说,“后审美”媒介内容尚停留在对受众的视觉冲击、精神刺激的表层,当双方都将目标与追求停留在这样浅显的层次时,“泛娱乐化”风险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因此,“后审美”需要在狂欢的氛围中继续省思,向着用独特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给人们以启迪、带给人们思考的更高阶方向前进。

审美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对文化的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益处,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与精英文化需要具备更多元素的亚文化的调和,真正发挥文化之于人升华精神与心灵的作用。

(作者系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

2022-04-13 □杨思颖 1 1 文艺报 content64367.html 1 “后审美时代”的视觉消费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