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有人不懂就得改吗?

□史震己

记得若干年前,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播出张慧芳主演的《谢瑶环》,她把“脸”字上口唱成了jian,有人问该场的嘉宾(当时《空中剧院》均聘有嘉宾来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杜近芳先生:“您唱的‘脸’字为何不上口?”杜答曰:“起初我也是上口的,有些大学生给我写信说听不懂,于是我就改了。”有人不懂的东西就该改吗?此说大可商榷。

据戏曲史资料记载,我国戏曲剧种多达三百余种,迄今仍有二百多种尚活跃在舞台上,每个地方剧种吐字发音都有自己的音韵体系,基本上就是地域方言的音韵体系,唯有京剧具有其独特的综合性音韵体系,因为它不是某地的地方戏。因此,音韵系统再加上不同的唱腔,就成了区别不同剧种的主要因素。京剧音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唱念(韵白)中的“上口字”“尖团字”以及四声调值等方面。即以马连良先生的《甘露寺》“劝千岁”唱段为例,该唱段共26句,其中有上口字26个,尖字12个(包括重现的)。会唱这段的人不妨试试,若把这些字都按普通话的读音唱出来,那还有京剧味儿吗?至于地方戏,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它们基本上就是只为本地区的群众服务;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则大不相同了。像北方人连一句都听不懂的粤剧、梨园戏、高甲戏、越剧等在央视戏曲频道也时有播出,它们是不是更该改了?这不等于毁灭这些剧种吗?

况且,我国的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并非只有戏曲一种。比如书法,其中的草书有很多字人们不认识,怎么办?难道应废除草书?再如唐初形成的“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具有极严的格律,如果你写的诗不符合其平仄要求和押韵规则(平水韵、一百零六韵),那就不能叫近体诗。我们不时会看到,有人写的诗或四句或八句,每句或五字或七字,大体上一押韵,就敢标出是“绝句”或“律诗”,徒留笑柄尚不自知。更有甚者,有人竟然提出应“突破”格律的“束缚”!又没有谁逼着你非写近体诗不可,不懂格律你就别写了;一定要写的话,别无他途,你就去学习一下诗律,那又不是深奥到不可学的知识,怎能以改变传统来适应你的无知呢。

对此,吴小如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从不懂到懂,本有个积累见闻的辩证过程。”(《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这句话还勾起我亲身经历的小笑话。我给学生开设京剧选修课之初,学生对传统京剧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有请二小姐出[tʂ’[~公式~]]堂”(《凤还巢》)他们竟听成“请二小姐吃糖”;“你是几时出阁[kuo]的”(《锁麟囊》)有的学生竟问我:薛湘灵还“出过国”?我讲过“上口字”之后,他们就明白了这些字的发音,而且在别的唱念中再遇到这些字,他们也就会唱会念了。其实我自己也是上世纪40年代从学龄前就开始跟着大人们进剧场听戏,慢慢就喜欢上京剧,80年过去了,依然初心不改。

2022-04-18 □史震己 1 1 文艺报 content64454.html 1 有人不懂就得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