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专家研讨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

本报讯 4月17日,由《文艺报》社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郑州同步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谭福森出席并讲话。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梁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总编辑耿相新,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汪林中、总编辑张桂枝等主、承办方代表,以及潘凯雄、何向阳、胡平、刘琼、何弘、贺绍俊、张莉、王国平、乔叶、刘颋、冯杰、南飞雁等作家、评论家与会。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第一个十月》是河南作家孟宪明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22年1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讲述了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反特”故事。1949年6月15日,聚集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优秀代表的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亚洲饭店召开,新中国成立在即,敌对各方势力派出大量特务潜入北平,威胁新生的共和国。保卫干部们不怕牺牲,同特务斗智斗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把阴谋炮击天安门、破坏开国大典的中外特务一网打尽。

吴义勤在讲话中谈到,历史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座富矿,对重大历史的书写,是当代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开掘历史,需要作家具有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要自觉反对戏说历史、消解历史甚至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方式。《第一个十月》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生动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对历史的致敬和正面书写,也是作家向历史交出的一份答卷。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题材、结构线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和可读性,对正反两方人物不同性格的成功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与会专家认为,小说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让读者从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内在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小说以塑造人物群像取胜,多数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特征突出,如吴邑、罗山、梅东岭、于兵、鲁战凯和孙觅等保卫干部群像,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保驾护航,挥洒青春和热血,读来令人动容。作者同时塑造了一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形象,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揭示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伟大历史变革。小说整体上故事动人、情节跌宕、描写细腻,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

会上,作者孟宪明以“我们为什么总往后看”为题,分享了《第一个十月》的创作心得。他回忆了父辈们的战争经历和记忆,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为父辈们弥补一些遗憾,并唤起今天人们的危机意识。“父辈们不识字,随着他们的离去,很多东西也就没有了。他们存在过,他们的恩怨情仇存在过,痛苦和眼泪也存在过,可是滔滔烟云很快就把他们淹没了。我想回过头,记一记他们的过往……我们往后看,是因为‘后边’能给我们智慧和力量。《第一个十月》就是一部转身扭头‘向后看’的书。”(罗建森)

2022-04-20 1 1 文艺报 content64459.html 1 专家研讨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