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打开刘建东的小说集《无法完成的画像》,董仙生迎面走来。这是刘建东近来一系列知识分子题材中短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男主角,是一个颇有些社会地位、掌握了大量行业和社会资源的成功者,世俗尺度上的“能人”,所到之处尽是掌声与鲜花。但同时,这又是一个“被梦想抛弃的人”,在妻子眼中他不过是“俗人一个,整日只知道拉帮结派,吃吃喝喝,结党营私,利益互换”,是“一个饥饿的人,疯狂地占有、攫取,梦想得到所有可以证明身份地位的证书、奖励、津贴,乐此不疲”——这是小说集中的中篇小说《丹麦奶糖》所精心描摹的人物形象。作为“董仙生”系列的第一篇,《丹麦奶糖》以主人公在单位和文化界中外在利益得失与内心自我冲突为主线,真切地呈现了这个时代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现实和精神处境。小说人物塑造的着力点在于那些发生于一个人内部的矛盾与分裂:“精致的利己主义”与理想主义,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与当下,世俗名利场中的沾沾自喜与午夜梦回时的惴惴不安……时代的巨大分裂与症候在这个人物身上充分显形。
《丹麦奶糖》中,刘建东把董仙生置于三重目光之下:除了上述谈到的妻子不以为然甚至讽刺嫌厌的目光、董仙生自己充满矛盾的目光,还有刚刚获释出狱的大学同学曲辰的目光。20年的时间让曲辰从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天之骄子变成了“被突然扔进来的一个人,他在不属于他的时代里”,曲辰成了彻底的失败者和不合时宜的存在,他对董仙生的崇拜、依赖、不解和潜藏在心底的愤恨,构成了第三重打量董仙生的目光和视角。而曲辰的出现,对董仙生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更是一种介入,对其看起来正得意洋洋、蒸蒸日上的世俗生活构成了一种突然的干扰与打断,董仙生正顺着惯性的成功人生发生了扭转和停顿,更开启了自己内心深处诸多的矛盾纠葛。小说中还有一组对应关系: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小说的结尾,董仙生经历了世俗名利搏杀的失败,经历了曲辰带来的现实和内心巨大的波澜起伏,选择暂别眼前的苟且,重启诗和远方——远赴边远地区支教。
《丹麦奶糖》奠定了“董仙生”系列小说的底色和基调——人文知识分子的观察和表达视角,以及自我审视与自我辩解两种矛盾的情感立场之间的相互纠结。当妻子和曲辰的目光构成对董仙生的一种冷峻审视和批判,当董仙生对沉溺于世俗当中的自己也产生怀疑和懊恼,我们的主人公总会忙不迭地罗列出种种获得与成功,那些头衔、证书、邀约和“搞定”事情的能力,用以安慰、辩解和证明自己的成功——虽然这其中隐藏一丝心虚。正是在这种辩解中,董仙生的前世今生、他的内心矛盾和灵魂闪烁,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地显形。
二
是的,人文知识分子。“董仙生”系列短篇小说中,处理的正是作者刘建东最熟悉、最切身的经验,是他自己身处其中的人生与人群。这本小说集中收录的另外九个短篇小说《猴子的傲慢》《声音的集市》《走失的人》《嘀嗒》《相见不难》《甘草之味》《春天的陌生人》《删除》《宁静致远》,贯穿始终的人物都是董仙生,它们也都在延续和延展着《丹麦奶糖》所启动的文学议题。
有的篇目侧重于书写董仙生自身的现实和精神生活,比如《走失的人》《声音的集市》《春天的陌生人》《删除》。有的篇目则着重于表达经由董仙生的目光和视角所呈现的人和事——自然,这目光和视角本也就是董仙生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猴子的傲慢》《相见不难》《宁静致远》。《甘草之味》则以董仙生的童年视角讲述了父亲和姑父的故事,串联起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理想情怀与功利主义的对峙,在这个过程中董仙生和作者并没有轻易给出简单的情感和伦理立场。而在《嘀嗒》中,董仙生更多成为一种功能性的人物设计,董所长一句“锁门”,搭建起一个封闭的相当于“舞台”的封闭空间,架设好舞台的灯光音美,然后文学所的各色人等依次登场,一场饱含人性检验和撕扯的闹剧上演。面对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董仙生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他在冷峻审视同时更在深情体恤疼惜。
刘建东迄今为止的作品中,我最看重这组“董仙生”系列。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身处的人群,是他最熟稔的人生与生活,每个故事里头都饱含着作者自己最切身的痛痒、焦虑和疑惑。而且,恰也因为这身在其中的熟悉与熟稔,这些小说中的不确定、不坚定和犹疑、迷惑也最强烈。小说中的董仙生,他本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熟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当下文学现场的小说写作中,大家更愿意、更长于去书写乡村、底层,各种爱之深、责之切,各种深入开掘和南腔北调。而一旦面对自身,往往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从何说起,真正能够深情又诚实、冷峻地凝视自身的作品太少。知识分子处理和表达自身经验的语调和目光,往往容易失之刻薄,失了体恤和悲悯,而面对任何人群和事物,文学所秉持的正应该是深刻批判与深切理解的合力。刘建东笔下今时今日的董仙生,也许正是我们曾经极其厌嫌、但不知不觉就活成了的样子——当然,也可能是某些人想活成还未得的样子。这个人物身上携带、包含着复杂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情、人性张力,意味深长。
三
贯穿于这一系列小说当中的,除了董仙生这位主人公,还有“荒诞”。
《丹麦奶糖》中,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董仙生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快递来的一盒丹麦奶糖,“寄件人那一栏是空白,没有姓名和地址”,莫名来处的一盒盒奶糖,逐渐成为主人公的心病,“这盒奶糖让我心神不宁,思想本能地向不好的方向滑行”,他不断地暗暗分析、试探和排查着可能的寄件人和寄送目的,却始终没能找到答案。陆续收到的神秘奶糖将董仙生笼罩在一种“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的某种不祥预感”之中。小说结尾,老同学曲辰再次入狱,单位里的职务争夺也尘埃落定,围绕董仙生的诸多纠葛恩怨都暂告一段落,可唯有丹麦奶糖的寄送之谜仍未得解,不知所终。而在小说《相见不难》的开头,董仙生开会时偶遇自己的初中女同学崔瑞云。这场老同学间的偶遇充满着不确定甚至荒诞感。这位女同学在小说结尾处仍身份未明,于是这交集、这讲述,都变得很有些虚幻。《嘀嗒》中莫名失踪又莫名回来的书稿,构成这篇小说的基本生发和支撑;《声音的集市》之中那些盲女孩煞有其事讲述、而在现实中并未发生的讲座;《走失的人》中莫名而来的老人和无端固执的女警察……《丹麦奶糖》中着力营造的神秘与荒诞感,在这些篇目中反复出现,并且直到小说结束时,作者和叙述者都没有为读者解惑,依旧是“幽暗不明的真相与记忆”,显然作者在着意留白。
上述情节和人物设置,于现实逻辑和文本逻辑之下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荒诞感。这也正是刘建东小说一直以来最具辨识度的文本特点,“荒诞使我对真实的把握更加地放松”,他不止一次表达类似的观点。刘建东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是将命运、人生、焦虑等抽象无形的东西形象为奶糖、文稿等等,他所沉迷和依赖的“荒诞”,不是荒腔走板,而是自己认定的触底人和事的可靠路径。但有些时候,他必须要求自己克制,再克制。
四
《无法完成的画像》是小说集中唯一一篇无涉“董仙生”的作品,这是刘建东近几年来小说创作中的力作,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思考和表达能力。小说中的“我”作为炭精绘画学徒,目睹师傅为一位失踪了的母亲画像的几经波折,以及师傅本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失常表现,最终画像却无法完成。直到小说结尾画像的未解之谜才被打开,原来,这位母亲和绘画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悲壮的革命人生也渐次清晰起来。“无法完成的画像”是讲述人“我”心中一直牵肠挂肚的未解之谜,从叙事策略来说这个悬念搭建起了小说的基本结构,波澜起伏中故事和人物的节奏得以把控,更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形象——抛家舍业、忠于信仰的革命烈士。小说处理的是历史风云中一段极具体、甚至边缘的个体经验,但又分明是英雄儿女的家国天下与风云际会。作为读者,我们得以见证,在无谓、忘我、坚毅与勇敢背后,每一个革命者原本的人生角色;义无反顾的壮烈牺牲背后,他们舍弃的那原本理所应当又无比珍贵的安稳人生。
“无法完成的画像”被选作小说集的题目,也许还另暗含一层隐喻——前面十篇中短篇小说,董仙生贯穿其中,它们从不同面向在为这个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甚至时代精神的局部画像,但画像远未完成。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自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黯然、怯懦、迷惑和躲闪,有时让人不忍直视,但又似乎情有可原。他们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基于其自身立场的合理性又在哪里?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重建是否可能?如果可能,那么其最可靠的路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