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力量

“前无马”,但是还有书籍

——加速时代的阅读与体验

■张学谦

“当下时代的萎缩”,是德国学者哈特穆特·罗萨给当代社会主体处境的一种判断。可以说,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变迁速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体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正显示了时代的加速效应。在日渐加速的时代中,个人传统的“空间—时间”的体验连续性,正在日益消弭,与之伴随的是碎片化体验成为当代主体的经验主轴。阅读,作为长久伴随人类历史的体验,也日渐趋向于同加速的时代相适应。

当代互联网技术与媒介的发展,几乎彻底改变了主体的阅读体验。由纸质图书转向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这不仅仅是文本的载体形式在发生变化,更是个人的文本阅读体验在发生变化。这种阅读与传统书籍阅读最基本的差别在于,借由网络终端多媒体效果,可以促使个人阅读速度的提升。网络终端的显示屏,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以快速浏览作为基础,可控的每行字数以及能保持眼球运动连续性的快捷翻页模式,都从客观上提供了阅读加速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我们通过网络终端浏览各类文字信息的速度,大都要比阅读实体书籍快得多。

高速的、非实体的阅读体验,是加速时代个人“空间—时间”连续性体验逐渐解体的经验形式。科技与社会的高速变迁,不经意中改变了个人对于科技追求的初衷,即用更先进、更快捷的技术,换取更多纯粹的个人休闲体验;快捷信息处理技术,非但没有给加速社会的个人带来更多休闲体验,反而入侵了原本属于个人的时间与空间,并使之断裂和破碎。个人在高速的信息潮流中,越来越难以享受传统意义上的宁静与孤独。阅读,自然也会随着这种个人生活处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高速阅读的方式,既是高速网络信息自动化的技术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生存体验日益碎片化的需要。

加速时代的阅读已经不可能再复现过去“一室静且安”的感悟状态。我相信,即便是在工作之外的所谓业余时间中,个人想要在毫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安静阅读数小时,恐怕已经是极为奢侈的体验。加速的信息流要么使主体产生信息焦虑,不断刷新各种网络,深惧自己落在他人之后,常感“朝夕不保”;要么使之沉溺在由大数据构成的信息茧房中,不断重复体味自己那原本就狭隘与单调的乐趣。在这样的处境中,阅读体验自然就被无穷尽的随机事务不断分割,成为穿插于各种碎片化时间中的既“乱”且“杂”的状态。阅读固然随处可见,但那些发生在地铁上、公交上、聚餐闲暇之时、工作困乏之时,甚至如厕之时的快速浏览,又怎么可能使主体与文本共情而感悟生命种种呢?

“经验已经贬值”,这是本雅明诊断出的现代症候。淹没于信息潮流与高速社会运作中的个人,没有能力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转化为真正的经验。与经验贬值同步的,是固有的文化知识与实践知识亦已越发丧失了对个人的吸引力,在越来越快的创新之下,所有既有的知识都快速流失了价值。在过去,阅读的体验不仅包含对文本中“不可言诠”之困惑的体悟与理解,同样也包含对知识的自发接受和传承。对于专业的学习而言,阅读所获得的非专业知识,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种种处境必需的信息储备,然而高效的信息渠道,使得这种日常知识储备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人而言近乎完全丧失。倘若某些知识连谷歌、百度都搜索不到,那它大概也已经超出了个人日常生活或工作的需求层面。就此而言,阅读在知识传递与继承方面的价值也在加速丧失。

我总是在想,在如今的加速时代,基于网络终端的非纸质阅读,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而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许,瑞士学者考夫曼一语中的:“我们不再读普鲁斯特,不再阅读众多的其他作家,我们阅读仅仅是为了欢笑或哭泣,的确,我们有时也会欢笑和哭泣。欢笑、哭泣,通常是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场景,出于同一个原因所做出的行为。我们不一定会因为一些情感,或至少,不会因传媒刺激而产生一些即时性情感就会有别于他人,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从这个角度来看,欢笑、哭泣、害怕,等等,与其说它们和主观性有关,不如说,它们和主观性的消失、随大流有关。”

考夫曼的话很难不让人想到布雷德伯里的《华氏451度》。所有人都应该坐在电视机前,不停地观看电视节目,书籍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与当下的加速时代相比较,虽然《华氏451度》可能过于夸张,不过对于在网络终端拥簇下而淹溺于信息潮水的个人而言,似乎又没有什么问题。不论是网络终端提供的何种阅读文本,新闻也罢、评论也罢,乃至于小说也罢,从来都不提供个人的独特性,在网络参与的过程中,个人被“平均”为各种类型的群体与团体,从而丧失了考夫曼所提出的主观性。那么书籍,真正的书籍,也就是纸质的书籍,是如何在这个加速时代中对个人主观性产生作用的?

个人基于网络终端的“异化”的阅读,无疑也异化了个人,共情转变为感官刺激,阅读者也越来越沉沦于网络所带来的刺激与焦虑之中。主观性,或者说现代以来所发现的人的主体性,也随之消隐。这个时候,传统的、虚构性的文学纸质书籍的价值,反而得以凸显出来。阅读纸质书籍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能提供的虚构性与独特性,更在于纸质介质所能提供的差别于网络终端的阅读特性:功能的唯一性和节奏的缓慢性。尽管在当下社会中,完全沉潜的阅读变得愈发困难,但唯有纸质书籍所独具的唯一性和缓慢性,才可能使个人从由信息网络编制的迷宫之中剥离。纸质介质的手感,印刷品的油墨气息,以及迫使个人将自身脱离于信息潮流之外的作用,是促使个人重新与世界“共鸣”的主要方式。我以为,阅读纸质书籍,可以使在加速社会中日趋异化的个人,有机会找到这个世界中的“不动如山”,借此调整自己,重新获得主观性。

不久前,由宫崎英高制作的游戏《艾尔登法环》发售,并成为当下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游戏中独有的“谏言”,如“前有XXX”“接下来XXX很有用”,已经成为很多网络社区的语言之“梗”,并频繁出现。在这款游戏中,“前无马”既指前方无路可走,又可以指在刺激的游戏结束之后,玩家体验到的无尽虚空感。那么,我觉得,是时候脱离一下由网络终端所建构的阅读世界了。回到纸质书籍的文学世界,才能获得更多对于世界的稳固感知,因此,如是说:前无马,但是还有书籍。

2022-04-22 ■张学谦 ——加速时代的阅读与体验 1 1 文艺报 content64507.html 1 “前无马”,但是还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