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在我们热切盼望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这个春天,我看到了丁晓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在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套封上,醒目地印着这样一行字:“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生动、完整地为你讲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立的?中共一大是怎样召开的?红船精神是怎样提出和弘扬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怎样建立的?”诚然,这是我们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很好的辅助读物。
《红船启航》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浩繁,时跨百年,地越南北,可以想象,写作时其谋篇布局,极为不易。然而,作者颇具匠心,将作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红船劈波行”,记述了党的一大召开时的前前后后;下卷“精神聚人心”,书写了红船精神、也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特别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作时选好“切入”之点,着墨“点睛”之笔,使这部四十余万言的长篇巨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读者或许不会想到,这部有着浓厚政论色彩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第一节标题是“小王老师”从嘉兴来到上海。小王老师是何许人也?她到上海来找谁?这和党的一大召开有关系吗?和红船有关系吗?……别急,你读下去,始知这位年轻、漂亮的小王老师叫王会悟,她到上海来是找比她还大两岁的表侄茅盾,托他给她在上海谋个工作。不久,她在陈独秀家里认识了李达,并与李达相恋、结为夫妻。当李达他们在石库门里召开党的一大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骚扰,需要换个安全的地方时,是王会悟先去嘉兴南湖租船;一大代表们在船舱里开会讨论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时,她独自坐在船头“放哨”,是党的一大的“卫士”。直到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为制作红船到北京找到这位王会悟老人,经她回忆,当年红船的模样才定下来。作者以这位“小王老师”到上海的情节为这部作品的“切入点”,既合乎逻辑,又非常巧妙。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作品叙述“南陈北李”为筹备建党而奔忙,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个个出场……“开天辟地,这是嘉兴历史上最长的一天”,“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嘉兴启航,劈波斩浪……”读者循着作者的生花妙笔,回到一个个当年历史的现场……
在上卷结尾处,作者写道:“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从上海兴业路到嘉兴南湖,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从1921年到2021年,100年来,为了这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领航中国,不断奋进……”这样,作者就引领我们进入他的作品的下卷“精神聚人心”。
新中国成立了,嘉兴南湖成了革命圣地,人们在寻找历史风云中那条红船,人们要复制出心灵上的那条红船,伟大的党的诞生地呵,没有你,哪会有中国人民光明灿烂的今天!于是,人们纷纷前来嘉兴南湖“朝圣”,来瞻仰党的摇篮——那条神圣而又神秘的红船。参观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那年,百忙中的毛泽东主席乘坐专列途经嘉兴时,他叫专列停下,透过车窗,“他指着窗外碧波浩瀚的南湖说:‘1921年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宣告成立的,以后国家要建设、发展,必须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这条船。船虽小,作用可大了,将带领我们国家向前进!’”那年,“春雨蒙蒙,烟雨弄晴。阔别43载,董必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南湖。”他偕夫人何莲芝登上红船,在船头合影留念。“在嘉兴县委招待所,董必武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即席挥毫泼墨,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清明节过嘉兴访烟雨楼》,曰: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那年,邓小平欣然亲笔为嘉兴题写“南湖革命纪念馆”匾额……
2017年10月31日,当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便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他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他还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他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于是,“红船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它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在这里,该书的作者通过自己深入基层群众的采访,挖掘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一个是“红船一家人,两代南湖情”,父亲张新志是红船的“红管家”,风雨里守护红船33载;母亲徐金巧、女儿张一,是红船的金牌讲解员,把红船故事讲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听。另一个故事是,在修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第二代馆时,收到一封匿名的中学生来信和5元钱捐款。信中说,“我虽然只有5元钱,但这也表示了我对嘉兴的一种感情。”后来,经过查访得知,这名13岁的女学生叫于群芳,问她为什么要给南湖革命纪念馆捐钱,她说:“听奶奶说,我们家过去很苦,现在过上好日子,要感谢共产党。”这就是作者在写到这部作品“精神聚人心”时,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我今年已经92岁了,读完丁晓平的《红船启航》后非常感动,在女儿的陪同下专门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在留言处,我写了一首小诗:“一片丹心向红船,乘风破浪世代传。人民福祉载舱满,定能奋楫达彼岸。”而在《红船启航》的结尾,丁晓平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写了进去。他在后记中深情地写道:“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在嘉兴采访的日子里,在写作《红船启航》的日子里,翻阅百年党史,阅读红船往事,追寻中共一大代表的足迹,也是寻觅、聆听、重温和坚守初心的旅程,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思想洗礼。”我相信,这也说出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