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不砍树是一个国家的能力

□尚书华

由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青山不墨》,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林业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优秀作品。该剧以东北小兴安岭青川林业局为缩影,全面回顾展现了整个东北林业企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引发人们诸多回忆与思考。

冒烟雪,刺骨风,冻窝头,咸菜梗;大板斧,弯把锯,马拉爬犁运材去。随着一阵阵“顺山倒”的喊声,一棵棵大树轰然倒下,震撼山谷,鸟兽惊散。剧情把观众一下带入到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东北林区工人们的劳动场景。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处处需要木材,身为新中国的林业工人,责无旁贷。他们身怀翻身当家做主、报效国家的感恩之情,不畏艰苦、不惧严寒、不分昼夜,甩开膀子拼命干,为的就是能把自己亲手伐倒的一棵棵大树,变成一车车优质木材,运到厂矿、军营、学校,运到新中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一个砍树光荣,涌现砍树英雄的年代。多少林业工人,因为多砍树,高产超产,而成为劳动模范。在每年一度冬采冬运结束后的劳模表彰大会上,他们胸佩大红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情享受着他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一份荣光。可对国家而言,那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吃紧年代。嗷嗷待哺的新中国没有能力让这些林业工人把自己手中的斧子和锯停下来。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林业一直以采伐为主,从弯把子锯到油锯采伐,从牛马拉爬犁集材到拖拉机集材,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从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林区……伐倒的树木不计其数,用火车皮连起来,足可以绕地球几圈。这期间,不乏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树木的第一价值不是木材利用价值,而是生态价值,应该立刻停止采伐。可呼吁归呼吁,毕竟国家急需木材的现实摆在面前,广大林业工人、家属要吃饭的实际情况不容忽视,国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因此,砍树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一种代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国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林区经济危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果断决策,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截止2019年,国家已投入4000亿元用于“天保工程”。这说明,国家整体财力已具备了不砍树的能力。特别是钢铁工业和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在诸多方面替代了木材的利用,使树木有了实现生态第一价值的基础保障。

曾经一段时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是林业工人的过度采伐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他们视伐木工为罪人,要他们对这段历史负责。甚至连伐木工劳模也觉得自己昨天的荣誉不光彩。这实在是一种荒唐偏见。可想而知,若没有林业工人当年的奉献精神,哪会有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新中国的日益壮大和群众百姓温饱无忧的生活。倒是这些厚道可亲的林业工人,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讲条件,只讲奉献,任上级一次次鞭打快牛,任务一加再加,产量一增再增。他们毫无怨言,咬紧牙关拼命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国家需要木材,他们就全力采伐,保障供应。为了新中国,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节节枕木,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钢轨之下。与此同时,这些深明大义的林业工人,在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优质木材的同时,牢记使命,不忘本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努力做到了冬采春栽,伐区不欠账,林区无荒山。正像剧中青川林业局营林总工程师华青说得那样:让林区穿上绿衣服,这需要一个整体的觉醒。林业人经过几辈人的艰苦努力,重新给采伐过的山山岭岭穿上了绿装。如今,整个东北林区,一片片长势喜人的人工林,是他们报效国家的见证,亦是林业人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和慰藉。正可谓:青山不墨自成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实行“天保工程”20多年来,曾经一度热闹的林区开始渐渐变得沉寂,这是林区应有的一种景象。有言道:林场兴则林衰;林场衰则林兴。只有林场变得越来越冷清,树木植被才会变得越来越兴旺,动物才会越来越多,生态才会越来越好。反之则会出现“天保工程”实施前那种不堪情景。

中国不再砍树,得益于成功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是这些基础保障,让我们有了保护绿色家园的能力和自信。

2022-05-11 □尚书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64707.html 1 不砍树是一个国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