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文学评论

清溪村的时代印记

□杨晓升

读《新山乡巨变》,我的感受和收获是多方面的,这确是作者余艳落点益阳清溪村、站在新时代为乡村振兴助力的一部文学力作。

一、选题好。周立波写过《山乡巨变》,60年之后的今天,作品中的湖南益阳清溪村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在《新山乡巨变》中,余艳紧紧抓住这个点,沿着周立波作品的足迹、印记、人物和场景,回到家乡现场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深入采访,写出了新时代清溪村的巨变。我以为,相比周立波当初作品中写的巨变,当下的这种巨变更可谓天翻地覆,远远超出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想象。正像作者余艳在作品后记中所言: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给世人留下了清溪村的时代印记,今天的清溪村又以智慧之芯、时代之梦谱写新山乡巨变,成为智慧农业的显著标杆、山乡蝶变的鲜活样板,也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时代启示。

二、结构巧。该书的写作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足迹、印记、人物和场景,另一条是新时代数字农业、智慧乡村、新农村旅游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变化,两条线相互交叉、对比和映衬,向读者不断揭示和呈现清溪村如今的文化之魅、新农村之美、新农业之奇。作者如同一个优秀的导游,带我们来到清溪的现场,目睹并亲身感受清溪村的巨变。全书共12章,妙的是每章标题都是三个字:凤翔梦、茶子花、清溪水、映山红等,每章开头的导语都各摘录《山乡巨变》和《新山乡巨变》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对应、对比、呼应,巧妙又具匠心。

三、内容新。整部作品完全不同于近几年早已司空见惯的脱贫攻坚作品,虽然从大的方面讲,这部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也应该归属于脱贫攻坚范畴,但它与众不同之处是确实突出了一个“新”字,也确实令人信服地反映了新山乡的“巨变”。比如农民可以开着飞机打农药、玩着手机管农田、穿着皮鞋收稻谷,只要轻轻一点手机App,就能打开蔬菜基地喷头,让每一棵青菜“喝个痛快”。水质PH值是否正常,鱼塘有没有缺氧、需不需要投食,也只要打开手机看“益村”平台,就能查看并完成远程操控。过去的百亩渔场现在是稻虾养殖地,原来6个人还管不过来,现在一个人管理还能兼顾其他。再比如保洁员可通过紫薇云平台,查看全村垃圾桶收纳情况,及时将垃圾合理分类和无泄漏转运,实现线上线下流畅对接。

那么,新农村的美又是怎样的呢?村民邓春生如此描述:“高铁修到了村门口,柏油路通到了农家院,茅草屋变成了小别墅,大花园再没了脏乱差,村民有了精气神,生活变得高大上。”另一位村民张维兵说:“如今的清溪村早变成了大花园,城里人都直往这里拥。”因为这里有田园生活体验,是生态农业观光、健康养生养老的好地方,于是成了各地游客尤其是周边市民热捧的地方,让人读后对清溪这个“中国智慧山乡第一村”有了清晰的认识。

四、书写益阳经验、清溪经验。作品反映并揭示出的益阳经验或清溪经验很新鲜、很独特、很可贵,令人赞赏、令人羡慕,难以复制但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不可复制是因为:一、周立波及其作品的文化资源(包括周扬、周谷城等)难以复制;二是益阳走出去的4个能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58同城”的姚劲波、“兴盛优选”董事长岳立华、“恰创客”创业集团董事长袁鹏难复制。但除此之外,益阳重视文化资源挖掘、具有当代眼光和重视党建工作的各级领导,则提供了可借鉴的清溪经验。清溪村如今的发展样态和发展现状确实称得上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样板,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也值得社会各界的研究、宣传与推广。

五、周立波的文化精神遗产。周立波除了使他的家乡清溪受益,还影响了包括余艳在内的当今众多后辈作家。其文化精神遗产虽然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条副线,但他的创作生涯却让我们看到并真正体悟到了老一辈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髓。为此,他竟然将全家从北京迁回湖南老家农村安家落户,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人,半天劳动,半天创作。周立波融入群众是“巴皮恰肉”(注:益阳话,表示“贴近”之意)的情感,用作品中的话说,“他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哪止是细微,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更令人敬佩的是,周立波将《山乡巨变》的稿费549.95元连同他的文学奖奖金共攒了3800元,都捐给村里发展产业。正因如此,周立波才能写出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泥土芳香和乡村浓郁生活气息的《山乡巨变》。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022-05-18 □杨晓升 1 1 文艺报 content64841.html 1 清溪村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