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今年3月,作家陈启文创作的《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这部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甫一问世,便收获了来自业界和读者的众多关注与好评。从东江起始,终于香江之滨,近半个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数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问题,克服重重困难,搭建起一条供水生命线。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誉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血脉》正是讲述了这样一段此前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感人历程。该书分为八章,作家在不同的章节围绕不同时期的人与事,对东深工程的建设历程进行了细致勾勒,字里行间饱含对建设者们的崇高敬意。
一条水路,同时也是一条血脉。尽管三面环海,香港淡水资源却十分匮乏,水荒曾经是一代代香港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作为珠江三大源流之一的东江,则成为解决香港同胞供水难题的重要突破口。196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无数劳动者舍小家、顾大家,以“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壮志豪情,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和香港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功绩。
2022年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这一跨越时间长河的伟大工程,其中的内涵和意蕴便格外丰富、深刻。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正如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姜玉堆所说:“这段历史对香港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水可以说就像一个人血管里的血。如果没有这个水,我敢肯定香港就没有今天了。”有评论家说,作品中的追忆与讲述虽然是个人的人生记忆、生命记忆,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祖国与香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国家记忆。
从曾光到王泳、叶旭全等工程历任总指挥,再到王寿永、圭叔、陈立明、刘耀祥、曾令安、严阵瑞等众多人物,《血脉》选取了三代“东深人”的典型代表,用大量生动的细节记录还原了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秦艳华看来,作家是用心去理解、用情去诠释这一工程的家国意义的,建设者们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秉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信念,实现了建设“安全、优质、文明、高效的全国一流供水工程”的总目标,可以说,东深供水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用他们无悔于时代的劳动回报了我们的国家,也为香港同胞送去了生命的惊喜和前进的信心。作品将目光回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对历史的回望中为读者提供了一部追踪工程脉络和描摹建设者群像的优秀作品。
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东江之畔,陈启文对这条河流怀有特殊的情感。自2010年起,他创作推出了系列非虚构作品《东江,流水的记忆》、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而《血脉》的出版则完成了他的一个夙愿——书写一部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作品,让那些“深藏功与名”的建设者和守望者被人熟知。为写好这部作品,陈启文在此前的积淀上开始了艰难的采访和创作,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努力抵达当年的一个个施工现场,全力追寻工程不同时期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基本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因此,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该书“灌注着作家艰辛的采访心血,这是‘脚力’与‘眼力’的扎实践行,也展示出总体结构与精心剪裁的功力,是‘脑力’与‘笔力’的用心呈现”。
传承弘扬岭南文化,讲好湾区故事,一直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所秉持的信念,《血脉》无疑再次佐证了这一点。南方传媒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在采访中表示,共饮一江水,粤港两地情,时光荏苒,“给香港送水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工程也历经多次扩建改造,但任凭风吹雨打,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从未改变。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希望该书能让更多人了解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更加深刻领悟“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