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书写农业科技发展变迁

本报讯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不懈奋斗,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2018年第38个世界粮食日,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内蒙古兴安盟,88岁的袁隆平坐着轮椅出席揭牌仪式。2020年,袁隆平在三亚提出“袁梦计划”,表示未来3年将在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二十万亩,并向全国推广到一亿亩,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的米粮川。作家赵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一书的创作,历时3年多跟随院士专家团队进行跟踪采访。该书2021年12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安人,我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不远千里来到兴安扶贫,给农牧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我觉得自己有激情也有责任书写这个奇迹。”赵艳说,“在稻田里采访的时候,我亲眼见到科研专家们脸上晒得黝黑,比农民还要辛苦。这些科研工作者对土地的热爱是用生命去融入、用灵魂去连接的。我与袁老虽未谋面,但在他的团队身上,无不闪耀着他的影子、他的精神,那也是千万个科研工作者的缩影,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本书既是献给所有对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一部大书,也是对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所作出的忠实记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5月28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远方出版社主办的《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谈到,作品反映了中国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史诗。

徐剑、满全、苏那嘎、布仁巴雅尔、李一鸣、叶梅、彭学明、程绍武、张锦贻、李晓东、刘大先等围绕该书展开探讨。大家认为,作品以粮食安全为背景,以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兴安盟改造盐碱地、将万顷荒地变为“大粮仓”的艰辛历程为载体,视野广阔、情感真挚,深情讲述了兴安盟人民向荒漠要粮、向盐碱地要粮的故事,深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远见与担当。

(罗建森)

2022-05-30 1 1 文艺报 content64997.html 1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书写农业科技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