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为了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李 舫

河北作家刘世芬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台》是一部好读、耐读、值得深读细读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从空中视角切入:“跟随无人机的视角,俯瞰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但见林海浩瀚、松涛阵阵。以一座红顶凉亭为圆心的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气势磅礴,风光无限。这座凉亭就是矗立于左云县百姓心中的‘将军台’。”这种亲切自然的叙事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直接将读者带入到作品的主题中。

作品的主人公张连印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为了维护祖国和平,他穿上军装,走进军营;退休后,又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回到他的老家左云县张家场村。18年来,他解甲不懈志,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在毛乌素沙漠边缘义务植树一万八千亩、200多万株,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张连印更堪称是和平年代的英雄、生态战役的绿色将军,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动人篇章。

左云县是张连印的家乡,也是他的“战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风沙荒漠到塞上绿洲,在左云县的绿色奇迹里,有着张连印的执著坚守和不懈奋斗。张连印深深懂得树与左云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奋斗在不同的战场,守护着同一个家园”,200多万棵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三十年后无偿交还集体”。张连印“脱掉的是军装,没有脱掉的是本色”,他“以军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风沙,绿化了荒山”。

作者刘世芬为了这部书的创作,深入故事发生地采访近百人,挖掘到大量感人细节,精心创作了这部16万字的作品。依据翔实的采访资料和充分的素材积累,作品倾注了作者深切的认知体会和深厚的情感,深情讲述了张连印将军以“布衣”身份还乡后,以苦干加实干的不懈努力植树造林、绿化家乡、造福人民的感人故事,生动地还原了张将军的奋斗人生与光彩形象。

这部作品的另一特点就是朴素真诚、细腻入微。比如描写张连印的执著时,用他的誓言来表达。从1964年2月参军入伍到2003年,张连印已经离开故乡近40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养育他的家乡却仍然被恶劣的环境困扰着。虽然乡亲们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但山坡上依然是荒芜一片。一些人凭着当地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致富了,却使漫天的风沙里又多了煤灰粉尘。这些不能不让张连印痛心疾首,他不忍心再看着乡亲们过着“喝风吃沙”的日子。“我必须回家乡种树!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儿事。”

比如描写张连印的思考时,用他的耐心劝告来表达。张连印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看似简单的植树,实际上是在保卫首都,保卫京津冀。一棵树就是一个防风固沙的兵,千千万万棵树就是一道屏障。我会和这些小树苗一样,当好一个普通的兵,站好岗,放好哨,坚持到底。”就这样,张连印担负起了改善家乡生态环境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的责任。

这样的语言朴素真诚,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也充满了理想的力量。比如,作者写到家乡的人民为了感谢张连印,在他植树的高坡上建起了高高的“将军台”,“标注着张连印的生命海拔。他在走过了四十年的军旅之路后,又用一棵棵苍翠的獐子松将生命无限延伸。这个身量并不怎么高大的男人,已然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上树立起一面永远的旗帜”。这样的语言干净、生动、鲜活,感人至深。

作品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张连印身边所有的人以及村民们对张连印的称呼,从“将军”“首长”到“大哥”,最后都变成了“老汉”。作者描述了张连印由农民成长为将军的历程,这更从侧面表现了张连印将自己由将军还原到农民的过程,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张连印以自己绿化家乡的实际行动,汇入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绿化家乡十八载,张连印从刚退休时浑身是劲、意气风发的将军,变成了一身泥土、满脸风霜的农民。在那些虽近花甲却激情燃烧的日子里,种树成了圆梦:种下几棵树,圆一个小梦;种下一片森林,就是圆世世代代乡亲们的梦。

作者写道:“张连印这个名字,成为这个时代一颗最闪亮的星,通过媒体传播,被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他身穿迷彩服、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晨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沧桑,但他坚毅、卓然、目光如炬。他脚下那片绿色的海洋,油松、獐子松、云杉、新疆杨,一排排、一列列,犹如一个个士兵,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站岗放哨,保卫着家乡免于风沙侵袭。”这些叙述写出了张连印身上集中体现着的一个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时代担当。

这部报告文学也是一部引人入胜、让人思考的作品。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生态”“环境”等话题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作品写出了左云曾经走入了生态的绝境,煤炭加快了左云人迈入小康生活的步伐,但私挖滥采也为生态环境埋下了不可估量的隐患:地下水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风沙肆虐。不仅左云县,整个晋北一带,紧邻内蒙古的地区都是这样。作品用张连印的妻子王秀云的经历来说明当时生态的困窘:“一夜强风过后,早晨起来,窗台下面都会堆着约五十厘米厚的树叶树枝、沙土石块。”这些细节写出了左云当年的艰难,甚至整个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从而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张连印投身植树事业的非凡价值。

报告文学《将军台》不仅写出了张连印作为“时代楷模”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写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景象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华民族的国之大者,更是普通百姓的生存之道。

读罢这部作品,我们更深刻地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纵观历史,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阶段,工业文明时代虽然让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使地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危机面前,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没有之一。为了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要坚持守护生态的定力和格局,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这也正是《将军台》的题中之义。

2022-05-30 □李 舫 1 1 文艺报 content65010.html 1 为了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