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午后,惊闻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因病辞世,享年95岁。一切真是太突然了,想起一个月前,因今年时值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而编写《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一书,还和蓝天野先生及其家人沟通书中关于他的稿件情况。
蓝天野一生奉献于人民的文艺事业,在近80年的演艺生涯中,他先后塑造了《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馆》中的秦二爷、《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家》中的冯乐山等戏剧形象,饰演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渴望》中的王子涛等角色。他的表演明快而洗练,潇洒有气度,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文人风骨和表演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被誉为“真正有艺术品质和高级趣味的艺术家”。
受姐姐的进步思想影响,蓝天野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读中学时,大他三岁的姐姐石梅托人带信回家,说已到解放区晋察冀文工团工作。1944年冬,苏民拉着他参加了沙龙剧团演出话剧,中共地下党组织希望他们把演戏作为重点。在姐夫石岚的带领下,蓝天野开始进行戏剧活动,团结进步青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姐姐回到家乡开展情报工作,受其影响,18岁的蓝天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起初蓝天野并未想到会从事演剧事业,在国立北平艺专油画系学画时,他心中充满着当画家的梦想。可以说,是历史背景和革命氛围使他选择走上了演艺道路。
1946年3月,祖国剧团演出李健吾的话剧《青春》,蓝天野饰演其中一个没有名字的老更夫。为了演好这位老农民,他专门跑到京郊一个村口,坐在井台上和老乡们闲聊,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有朋友在观看演出后对他说,还真演出了农民的“土味儿”,这让蓝天野找到了表演的乐趣。随后在抗敌演剧二队,蓝天野演出了进步戏剧《孔雀胆》《丽人行》等,还参与了国外戏剧《大雷雨》《夜店》的演出。
1948年秋,蓝天野离开北平转移到解放区,为了不牵连国统区的亲戚朋友,组织上出于安全考虑要求改名字,于是他就由原名王润森改名为“蓝天野”,一直沿用至今,伴随了其一生。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25岁的蓝天野“对未来满怀憧憬”。那时北京人艺的演员来自全国各地,表演风格各异,出于队伍建设专业化的要求,演员们开始学习斯氏体系的著作《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蓝天野开始系统学习表演理论。
1955年,中央戏剧学院办了一个表演干部训练班,苏联专家点名蓝天野前去报考。两年的演员训练班,让他受益匪浅,开始思考真正的表演方法。1957年,蓝天野饰演曹禺名剧《北京人》里的曾文清,一开始他并未找到表演这个人物的感觉,后来慢慢领悟到,在剧中的大家庭里,一群有文化、有天分的人,整天无所事事,烦闷厌倦,却又不能分开,只能“朽”在一起,慢慢走向衰亡。旧文化的“霉”气包围了曾文清,他在鸦片的烟雾里麻醉自己,走向可悲的结局。剧中的曾文清会画画、写诗,还会养鸽子。蓝天野学过画,喜欢诗,为了接近这个角色,他专门请教养鸽子的方法。当年周恩来看过演出后,对蓝天野说“你这个文清演得很好”,让他备受鼓舞。
蓝天野认为,演员对角色的塑造,绝不能拿到剧本后才开始,应该从决心做演员的那一天起,就要不断地观察和创作。1957年在话剧《茶馆》中,蓝天野饰演秦二爷,对这个人物蓝天野原先并不熟悉,虽然老舍先生给演员们详细地讲述过清末人们的生活状况,但演员仍需进一步熟悉在舞台上所要扮演的角色。为此,蓝天野走遍了北京的各式茶馆,深入观察茶馆中说书人、店伙计等人物的一举一动,通过不断观察和领悟,逐渐触摸并领会到这个角色的内在神韵,呈现在舞台上的秦二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而优则导”。自1963年作为话剧《关汉卿》的副导演开始,蓝天野陆续执导《山村新人》《故都春晓》《针锋相对》《家》《吴王金戈越王剑》《贵妇还乡》等十余部话剧,1985年因执导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而获得北京市优秀导演奖。
为庆祝建党90周年,2011年北京人艺排演重点剧目《家》,蓝天野重返话剧舞台。在一次排练后下场时,他不慎摔倒、手指骨折,第二天依然带伤排练。去年,94岁高龄的蓝天野重导《吴王金戈越王剑》,仍为演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上世纪50年代在给北京人艺演员训练班培训时,蓝天野就给学员开出书单,鼓励他们一天读一个剧本,注重积累并学会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创作要有扎实的生活积淀:“一个演员心里要拥有一座非常充实的仓库,库存一定要丰富,这样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你的库存有限,甚至贫乏,创作的时候就拿不出东西来。”
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技巧固然重要,但蓝天野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演员应该有目标的读书,首先是要多读剧本,对于一个剧本有完整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够塑造好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是要充实自己,增长知识,善于从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吸收艺术经验,逐渐积累塑造人物的手段。
对于舞台艺术,观众最先直观感受到的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演员对角色的精彩演绎和诠释,构成了观众鲜活的舞台记忆。蓝天野在舞台上塑造了大量深入人心的经典人物形象,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永恒记忆。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