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课本插图应带给孩子审美慧眼

□曾 强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后,网上惊爆出人教版小学教材“插图事件”。这些插图的问题包括: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画风诡异,有的地方突出了一些毫无必要的性别细节等等,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反响。网上大多都是反对的声音。当然也有个别人从艺术的角度认为这是“大惊小怪”,艺术就应该“百花齐放”;也有个别人认为应该叫孩子从小得到“多维度的教育”,云云。这就叫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作为课本插图,人民大众究竟反对的是什么?孩子们到底应该看到什么样的插图?

多年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融,我们的社会传播着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抵触甚至被负能量侵蚀的“精神鸦片”,这对孩子“三观”的形成和塑造影响巨大。因此,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源头,课本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开始接受教育,大都离不开课本。但我们到底要从课本中学些什么呢?任何人都不难从古今中外的各国课本中得出结论。但偏偏,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却被一些人弄复杂了。一些插图没有充分考虑好课本(教材)的准确定位。

课本的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语文选取了哪些作家的作品,插图画家画了什么,而更在于,我们的课本到底要向后代、向未来传播些什么?如何教育我们的后代,如何更好地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血脉——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课本的首要功能必定是“教”,是教育的“教”,是给孩子传播文化和文明,是道。其核心无非三个字:真、善、美。事实上,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看到的丑陋、丑恶的现象和事件已经够多了。连哲学家都对人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不休,可见世俗社会恶的强大。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就接受好的教育,变得明辨是非,变得理性,变得文明,从而使世间更多真善美,以图实现人间理想的“大同世界”。作为课本插图,无疑是文字以外非常重要的传播真善美的手段。对于小学生,由于天性、接受能力等原因,可能插图的教育功能并不逊色于文字。

课本插图作用如此之大,我们难道能仅仅以一般的艺术要求来对待吗?

课本的第二个功能是“学”,教孩子学习知识的“学”。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等课本都在传播科学知识。知识对孩子来说往往比较生僻、艰深,但插图无疑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兴趣、帮助理解,实现主动“进入”,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用。这样的课本插图就不能表现浮夸艺术,不要喧宾夺主,而是要通过简易而多彩的艺术形式来提醒、引导和辅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知识。

课本的第三个含义是“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传授的是知识,需要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应该是插图的主要作用。因此艺术插图一定要有契合主题主旨、沟通孩子心理的丰富而活泼的趣味性。一切任性的、呆板的、与主题主旨无关的插图都不宜进入课本。

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文化、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没有之一。因而课本是继续向孩子输送营养的“脐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生父母。因此,要想叫我们的孩子长出一双“慧眼”,活出人生的精彩,我们提供的课本必须给孩子传承一个健康、优秀的“基因”。课本选用文章应该如此,课本插图也必须如此。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2-06-13 □曾 强 1 1 文艺报 content65175.html 1 课本插图应带给孩子审美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