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

“平视”以后的“重述”

□何志云

上世纪80年代初,有机会读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才知道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学史,竟缺失了张爱玲等若干重要作家。当时就想方设法去找了她的书来看。不过实话说,她的小说固然让我眼前一亮,油然而起了佩服之心,若说有多喜欢,实在也很勉强。接着,国内便有“张爱玲热”兴起,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各类港台书籍浩浩荡荡北上,“张学”开始兴盛。我认识的年轻人中有以她为硕士论文题目者,民间还有了人数众多的“张迷”,在初萌发的互联网上安营扎寨。虽然钱锺书是主张把作品和作家分开的,说喜欢鸡蛋不必非要见识下蛋的母鸡,但张爱玲确实有些特别,作品既招致众多的读者喜欢,人生经历又富有传奇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们由作品而及作者本人,最终营造出这样一道“张学”与“张迷”的风景,也算是顺理成章。

这本《重述张爱玲——更新传记与〈小团圆〉公案》,作者金宏达系资深张爱玲研究专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写过研究张爱玲的论文,接着又与于青编有四卷本《张爱玲文集》及《张爱玲研究资料》《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等,一并都成张爱玲爱好及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书。

对于张爱玲及研究,该书作者是赞成学者王德威的看法的:张爱玲“被学院里评家学者、学院外的作家读者,一再重塑金身。张爱玲‘神话’的发扬光大,你我其实皆与有荣焉”。不过,在人的因素之外,他更着眼于社会历史进程,指出“在一个色彩驳杂的历史背景下,‘张爱玲神话’呈现出颇为微妙乃至诡异的特点”,这成为这本书撰写的缘起。在他看来,夏志清开了仰视张爱玲的头,而后几乎“咳唾成珠”,无论“张迷”还是“张学”,都“经意和不经意地加入了过多个人的情感和想象”。比较合适的视角应该是平视,“平视的好处,是以求真、求实的眼光,全方位,多看看,不虚美,不讳言,尽可能还原其真身”。“全方位,多看看”是这里的内核,体现的是客观的研究精神,无论是研究作家作品,还是为作家立传,都是须臾不可偏离的。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张爱玲能够让人“全方位”看看的却十分有限。情形要到90年代以后才有所改观。除了张爱玲作品得以陆续出版,与她有特殊关系或有交往者的回忆文章也纷纷出现,特别是张爱玲自传性作品《小团圆》问世,一批遗作又相继推出。用该书的说法,是“让张爱玲生平与传记材料的来源豁然拓宽,甚至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材料中,当然以《小团圆》最为重要,因为它是“自传性”小说。张爱玲承认它带有“自传性”,直言“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所以,若说《小团圆》提供了研究张爱玲生平的直接印证,应该不算为过。但另一方面,《小团圆》体裁既为小说,难免就会有虚构和想象,尤其是事关自己或他人的隐私之处,甄别与辨析真伪就成为基本的功课。何况,把小说简单对应于现实索引,还直接牵扯对历史人物与事实的评判。这么看来,如果换过一个角度,在某种意义上,《小团圆》的出版或许使本来还算线索清朗的张爱玲研究,重又进入了谜团重重的境地。仅以《小团圆》的问世而论,张爱玲起始兴奋得难以自抑,恨不得马上在报刊连载;经由挚友宋淇夫妇劝阻和“拦截”,搁置二十年,其间多次捡拾修改;她的遗书是郑重嘱托要销毁《小团圆》的,遗产的下一代继承人竟又公布于世,而公布的是原稿还是修改稿也难论究竟……如此一波三折的背后是什么?这又与张爱玲晚年岁月有着怎样的纠葛?

《重述张爱玲》一书是把《小团圆》看作张爱玲的“生死劫”的,在作者看来,《小团圆》不仅仅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更是张爱玲的人生遭际中一个无法回避、不容漠视的核心事件。因此,作者对新材料的研究,一概围绕《小团圆》而展开,并以此作为“更新传记”的基础,构成这部书的上编,仔细读来,对于张爱玲的一生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与更切中肯綮的见解。而下编则为“《小团圆》公案”,更是紧紧环绕《小团圆》,从“社会小说写作与《少帅》”入手,从容不迫地考察了“《小团圆》的近缘作品”之一《雷峰塔》和之二《易经》,然后再作“《小团圆》面面观”。之后宕开一笔,以“近缘作品之三”《对照记》《爱憎表》及拟写的《小团圆》散文作为收束。对《小团圆》来龙去脉的追踪与辨析,当是这部《重述张爱玲》的重中之重,也是全书最见功力之所在,不仅竭尽所能揭示了《小团圆》的全部“秘辛”,而且在对《小团圆》的追踪与阐释里,更引入对张爱玲“人生的来龙去脉”的发掘,从而增添了文学史的“沉厚与沧桑感”。据我揣度,作者应是对下编“《小团圆》公案”的研究在先,而后才有上编《更新传记》。或也可以说,若无如此细密扎实的下编,是难以托起上编、更遑论全书的。

对张爱玲的研究,当然还会有新的发现和深入。《重述张爱玲》的研究眼光和学养,既成就了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也足资后来者学习与启发。该书作者的研究竭力客观,却也在寄托着他的情感,在书中一概体现为少见的研究气度与襟怀,竟也激发起我对张爱玲其人其文新的兴趣。提及这一点,对于而今常见的冷冰冰的所谓学术规范,怕不会是多余吧?

2022-07-08 □何志云 1 1 文艺报 content65548.html 1 “平视”以后的“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