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纤笔深处的沧桑家国

——读万宁长篇小说《城堡之外》有感 □张雄文

作家万宁屡以精巧铺陈的中篇佳构令人眼前蓦然一亮,也令读者沉浸其文字世界,久久不忍释卷。近期,万宁推出了长篇力作《城堡之外》,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展开簇新的书页,一幅沧桑百年的家国画卷缓缓铺开于眼前:两个家族在滚滚时代大潮激荡下,血脉亲情遭遇反复断裂与重建,个体命运也在潮水中俯仰浮沉,与家运、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这是一部集万宁生平文学功底与见闻学识的大成之作,的确做到了如她所说的“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土地来写作,将大时代、大历史融入其中,在中国一百年来的奋斗史里,小说中的人物有着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全书最见笔力的地方,当属其匠心独具的结构。两个年轻的主人公——都市白领蓝青林与网络写手郁澍历经都市繁华,在清幽僻静而风光旖旎的湘西古罗村偶然相识,很快坠入爱河。他们心心相印,不仅表现在日常的举案齐眉,还一致决定在这偏僻之地做一对与青山白云长相厮守的神仙眷侣,安闲度过余年。然而,家庭变故突然而来,郁澍身陷接踵而至的有关祖父辈的怪事中。近百年的时空变幻之际,蓝青林与郁澍的家族史也随作者舒缓的叙事悠悠展开。家族成员们不断变换登上舞台,接受时代的洗礼与淘漉,在家与国的冲荡中迎来了不同的命运。

万宁以血脉亲情作为故事原点,巧妙地将几代人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细节中,又以家庭为牵引方式,将历史宫闱传奇、百年家族秘辛等多种宏大叙事元素交织在一起,显示了其巧于构建、精于驾驭的创作功底。评论家贺绍俊因而称赞说:“《城堡之外》是一部构思很精巧的小说,也是一部暗藏着深厚寓意需要我们去破解的小说。”可谓切中肯綮,深得其中况味。

万宁笔力过人之处还在于其行笔铺陈的细腻传神。这是她在其诸多中篇小说中便早已表现出来的特色,《城堡之外》又有传承和发扬。譬如“刚刚电话里虽然听到了青林的笑声,可是仔细回味,笑声里匍匐着哭的气息,湿答答的”,或者“麦含芳头皮一炸,脑袋里爬进了蚂蚁,麻麻热热的,细密的针刺感在快速流动”,这些书中随处可见的生动文字,与其说是小说语言,毋宁说是曼妙动人的诗句。

小说中写到蓝青林让女儿西沐叫麦含芳“老外婆”,西沐却没有张嘴,只是静静打量麦含芳。麦含芳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老人的感觉:“从前自己是小姑娘时,也是害怕老人家,看都不看他们,那些婆婆婶婶都是一脸的橘子皮,褶皱蜿蜒,横肉松弛,且向下垂落,还有,背多半都弯了厚了,因为劳累因为缺钙,有的甚至长出一个肉坨坨,压在脊椎上,步子颤颤巍巍的,整个人弯成九十度,脸永远朝着地面,即使抬起也只能一会儿,便又回到原位。”这些通过心理活动展现出来的生活细节,真实而传神,像一幅幅临摹而出的画面。

除了文本本身,令我感佩的还有另外两点。一是万宁捕捉素材的细心与功力。几年前的一日,我随意在网上闲逛,看到一张新闻图片:一个没有灶台高的留守儿童,站在一张凳子上费力炒菜。我为这孩子的贫困与自强而感慨良久,但也仅此而已,随即忘却了。不久,读到万宁发在大刊上的一个扶贫题材中篇,其间竟有相似的细节。足见她不仅看到过这张图片,还将其精心收藏起来,又用在了笔下最需要的地方。这种心细如发与巧妙嵌入,《城堡之外》一书自然也不例外。一次,万宁与朋友喝茶,朋友说起了父亲的往事,一个普通农村青年如何在大历史的裹挟下身不由己的悲剧。朋友讲完后涕泗横流,万宁也一时百感交集。回家后,她顾不上别的,先取了笔,将故事写在专门搜集素材的本子上。写《城堡之外》时,根据情节的需要,她顺手便将其安在书中人物姜达贵头上,可谓严丝合缝,神来之笔。

二是万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坚持之功。她的本职工作是报社编委,日常事务冗杂,深夜值班、审稿也是常事。她只能在每个黄昏到来,工作上的事情暂时处理完毕,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点时间后,才打开办公室电脑文档,以纤笔柔情潜心构筑《城堡之外》的家国世界。万宁极具江南女子的温婉,体现于笔端便是不期速成,多不过三两千字,少则数百字。腊月二十九、大年三十的黄昏皆如此,甚至万家灯火里的年夜饭也曾没有着落。她后来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曾在某个黄昏与你一起吃饭,那我是真把你当朋友了。我的黄昏,是我写作的时刻,我情愿在电脑前发呆冥想,也不想浪费在饭局上。”

四年如一日的心无旁骛,万宁终于有了这部30多万字的皇皇之作。听她苦涩讲述“真的就没有混到一餐年饭”的往事,又抚摸手中《城堡之外》厚重的文字,我不禁感慨,天道酬勤,何况还集其数十年文学造诣之功。我深信,万宁这部纤笔深处构建的沧桑家国,必定令更多读者有着全新的感触与收获。

2022-08-03 ——读万宁长篇小说《城堡之外》有感 □张雄文 1 1 文艺报 content65969.html 1 纤笔深处的沧桑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