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一支不能忘却的部队

——评冯俊科长篇小说《疑兵》 □司马温人

为迎接建军95周年,作家出版社推出冯俊科长篇新作《疑兵》,以纪念一支已经消失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

作者采用镶嵌式结构,把红军在乌蒙山区组建的“偏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与为开展三线建设而组建的“疑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相融合,讴歌了毛泽东同志战争时期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建设时期的雄才伟略,横跨历史30多年,反映了三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生活经历和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命运人生。

贵州乌蒙山区古老神秘,山峰峭拔、峡谷深陷、云遮雾盖。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这里。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都发生在这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扎西会议上,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中革军委组建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布下疑兵,掩护红军主力的真实作战意图,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30多年后,乌蒙山区又出现一支神秘部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41支队(师)。它担负的战略任务是进行三线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出于战备的需要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三线建设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疑兵》开篇,就把读者带进那翻滚着战争阴云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驻兵朝鲜半岛和日本,占据台湾海峡,挑起越南战火,包括印度在内,形成了对我国半月牙形的军事包围圈。1994年,美国档案馆解密一批年满30年的机密档案,其中就有1964年4月14日美国政务院起草的《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绝密报告,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甚至准备空投小股部队,袭击我核基地的警卫部队并毁坏我核设施等。同年8月4日,美国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在中越边境地区投下炸弹和导弹。与此同时,我国西起阿拉木图东至海参崴的北方边境也大军压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应对我国周边敌对势力的战争讹诈,保证新中国的安全,1964年8月,毛主席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提出,要准备应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可能发动的战争,要在马上打的基础上部署工作。按照中央部署,要在三线地区按照分散、进山、隐蔽的原则,建立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准备打仗,防备敌人入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

1966年8月1日,为了加强三线建设,完成特殊使命,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乌蒙山深处新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41支队(师),下属7个大队(团),17000多名官兵,由铁道兵、工改兵、学生兵、福建兵(福州军区准备对台作战的现役军人)、义务兵等组成。支队(师)长戴红戍、政委肖新泉,率领着以“钢铁营”营长吕大山、“先遣连”连长龙岩炎、大学生兵高增长、技术员柳晓雪、义务兵张国富等为代表的官兵们,和其他兄弟部队的官兵一起,按照国家战略要求,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先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遵循“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方针,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在悬崖陡峭浪涛汹涌的江边,在暗河交织洞洞相连犹如十八层地狱的地下,掘地挖洞、开山筑路、飞堑架桥、运送物资。他们住席棚、吃辣椒面拌糙米饭,啃咸菜喝苦水,艰苦奋斗,血泪拼杀,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青春,抛洒了热血,有131位官兵先后奉献出了生命。“大爆炸”“T3行动”“军中无戏言”“燃烧的大神树”“她的父母是红军”……一幕幕画面惊心动魄,令人掩卷垂泪,肃然起敬。连长龙岩炎为了不影响隧道施工,迎着暴雨和洪水,用后半辈子几十年孤独的溶洞天坑生涯,践行着自己“当兵不怕死”的誓言;突发危情时为救战友,喊着“我先上,你稍等”而牺牲了自己的大学生技术员高增长;一次背负5袋单重50公斤水泥的康巴战士陈千斤;为抢救施工机械而一头扎向死神的新兵张国富……这支特殊的部队,这些铁血军人,在乌蒙山区这片古老、神奇、复杂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永载史册、气吞山河的壮歌,为三线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巨、时间之长实属罕见,先后动用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49万官兵,经历了18年的浴血奋战,投入资金2050亿元,开展1100多个建设项目,修建10条铁路干线近5000公里。几十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人们惊异地发现,在乌蒙山区,三线建设的单位星罗棋布,几千家上万家,涉及煤炭、钢铁、交通、通讯、水文、地质、化工以及航空航天、核潜艇、坦克火炮、枪支弹药等各个领域,比如贵州航空工业基地、西昌航天发射基地、攀枝花(当时称渡口)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国防现代科学工业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风雨岁月。这些领域在今天之所以能取得重大发展,且成果惊人、世界领先,都是因为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有那些人们用青春、用鲜血、用生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深藏不露、严格保密的。比如,所有的钢铁企业以“林场”为代号,如青杠林林场、兰木林场、松林林场等;所有的煤炭企业以“农场”为代号,如大华农场、摩天岭农场、大河农场等;所有的电力企业以“牧场”为代号,如天生桥牧场、青山牧场、雷山牧场等。还有“黎阳机械厂”“011基地”“061基地”“××信箱××分箱”等,都是航空航天单位或研究机构。历史已经证明,三线建设对我国以后的国防工业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对促进所在地区的资源开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疑兵》结构独特新颖,文笔细腻明快,饱含深情。作品语言精练,不时闪现出充满哲理的思想火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群鲜为人知的官兵。1984年,这个兵种消失了,诞生在乌蒙山区的这支部队也消失了,这个兵种、这支部队从诞生到消失只存在了18年时间。但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建设的丰碑上,在49万官兵的心中,永远镌刻着这个兵种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同样也永远镌刻着诞生在乌蒙山区的这支部队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41支队。

作者曾在这支部队服役,有过近10年的军旅生活,牺牲的131位烈士中有他的高中同学,有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几十年来,埋藏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愿望,就是记录下那段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悲壮岁月,记录下那些舍生忘死、拿生命拼搏创造共和国业绩的战友,记录下这支特殊部队所走过的那段艰苦卓绝鲜为人知的道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永远不能忘记。长篇小说《疑兵》,就是那支部队、那段历史的缩影。

2022-08-03 ——评冯俊科长篇小说《疑兵》 □司马温人 1 1 文艺报 content65980.html 1 一支不能忘却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