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举办

8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青春表达与时代精神”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中青年学者们共同围绕“青春表达和时代精神”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青年导演文牧野表示,在《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去寻找符合人物的时代气质,尽量做到让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让创作的种子发芽、成长。他认为,在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过程中,要找准电影的落点有一定难度,商业化、类型化与现实题材之间大多时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平衡,需要具体题材具体分析。青年导演姚婷婷以自己创作《我们的新生活》的经历,深情回忆了创作过程中调动演员感情进行青春表达的故事。姚婷婷谈到,这两年她在持续拓宽自己的创作边界,对于社会问题的表达也在持续关注。青年编剧余曦分享了创作电影《1921》的剧作经验,面对这部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在剧本创作阶段他怀着做学术研究般的严谨态度阅读了大量文献。对于电影创作时虚构的情节,他认为要符合角色性格和历史环境,所谓历史与想象的平衡点就在于观众看完电影后看不到创作者设计的痕迹。青年导演李亘分享了自己首部电影长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的创作经历。在他看来,想象力、生活积累、艺术技巧、个性和真情实感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青年导演陈剑莹谈到,国外求学的经历让她明白,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也是共通的。她期望自己可以拍出紧跟时代脚步、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进行真诚的创作与表达。同时希望未来中国的新主流电影能够将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带向全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新主流电影”关注、书写了我们当下真切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新时代中国的新主流电影围绕着三个维度展开:中国的故事、中国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力量。新主流电影在今天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与世界电影并行发展、交相辉映的可行路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认为,新生代电影创作者们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影片题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尤其重视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观照;青年导演们积极探索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的迭代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了电影文化、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许 莹)

2022-08-24 1 1 文艺报 content66260.html 1 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