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淀上人家

□吴海涛

生长在白洋淀边上的人,脾气秉性打小就与淀水融为了一体。

孙犁以对白洋淀的真情写下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写得那么自如,那么有味道,使人能感觉白洋淀的水汽在他们周边拂荡。徐光耀以“张嘎”的形象揭开全民抗战的历史篇章,从一个个吸引人的小故事里,描画出水乡儿童的纯真,勾勒出抗日军民的英雄群像。

我生于水乡,水乡人质朴侠义的性格和革命先辈的英勇故事,陪伴我长大。家乡的荷花、芦苇、鱼虾、小船、鱼鹰那么鲜活,我的情感在这样一幅白洋淀景象间游动徘徊。

三十里荷花淀向东是十二座连桥。杨柳拂岸,蜿蜒数百里,号称“千里堤”。堤北转弯之处有一个弓形堤坡,边上有个村叫“郭里口”。村域大半为水淀,小半为田亩,几十户人家少田缺垄,遂以淀水为生。他们吃住在船上,风雨里求安宁,过起了清苦但逍遥的生活。一代一代早看日出,晚伴夕阳,饱览淀上四季风光。

春天,长堤从雾蒙蒙中苏醒。风里,淀上厚厚的冰层酥软了。淀上人家也被春天感动,停航已久的小木船,在淀边的堤坡挺直了身子,等待渔人为它松绑和修整。勾灰、批缝、油漆,年轻渔人勤快,不肯歇一歇,直到汗水淌下额头。早春的风有些凉,才脱下棉衣,露出单衣,倒春寒的凉气灌得小伙子脖颈凉飕飕的。

岸上一片欢声笑语。大姑娘和小媳妇在笑闹和歌声中编织渔网。欢笑声不绝,却丝毫不影响手中的繁忙。白洋淀的苇编名满天下,淀边人在这个季节从事编箔打笆。春天也是盖房子和修缮房子的季节,百里之外的农家最爱用白洋淀的苇箔苫房顶。故而这里的出产供不应求。春天给劳动者带来欢乐,也给劳动者带来生活的希望。

白洋淀盛产鱼虾。此时淀上人家开始忙碌了,吱吱的桨声打破了平静的水面。渔民沿着河河叉叉,带着渔网,带着鱼鹰,摇着船桨,驶向了淀中。白洋淀人的捕鱼方法有很多,但一般为动静两种方法。动,是使用撒网、拉网,握着网纲向外撒去,在水面上方甩出一个很好看的笸箩圆,然后将网纲攥紧,轻轻收回,圈住了的鱼就收在网里了。这主要是为捕捉游动的鱼,而对付沉在淀底不游动的鱼,则使用拉网。沉铁徐徐沉入水下,待全沉下去了,再瞅准机会起网,也能网上来不少鱼。渔民还有更巧妙的“以静制动”,用五根竹竿支起一张大网投放下去,安置妥了,他即坐在船头静静地吸着烟,等待鱼群上门。有时加一两根钓竿垂钓,以舒展自己的悠闲。时辰不长,就会有鱼虾游进网来了,轻轻一拉,网儿跳出水面,用鱼抄子一抄,那一伙欢蹦乱跳的鱼虾,就入了鱼笼。这种捕鱼方式俗称“扳筝”。

夏天,淀里大片大片的荷花争芳斗艳。荷花上吐着细细的红丝,顶尖绯红,花瓣微微有些卷曲,在微风中作出灵动的颤抖;花蕊是明亮的淡黄色,如行将吐丝的老蚕,蜷缩在阳光下,通体发亮。在芦苇丛夹裹河叉的水路上,鱼鹰突然腾空而起,又箭般扎入水中,一条金鳞大鲤鱼被它衔住,拖出水面的那一刻金光闪耀,大鲤鱼扑扑棱棱。

淀里成片的荷花茂盛,不能直接撒网,只能教化鱼鹰代劳。在它脖子上套一个小环儿,叼到了小鱼它能够入腹,若叼到了大鱼,被小环儿卡住脖子,就只能给渔民做贡献了。白洋淀的鱼鹰也是聪明的,一条大鱼单凭一己之力降服不住,就会有它的同伴“出手相助”,叼头的叼头、衔尾的衔尾,把一条大鱼抬上船头。

夏日,天空多变,急促的雨点打在水面,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打鱼人身披蓑衣,头顶草帽,蹲在船头,手执钓竿,稳稳地盯着鱼漂。几只鱼鹰也停止了捕捞,乖觉地站立在船头两侧,等候渔人雨后的指令。雨后阳光普照,暴雨降低了暑日温度,一盏渔火挂在船头,光亮吸引着大鱼小虾,五根竹竿支起的搬罾正可坐收渔获。第二天晨光熹微中,久候在岸边等待收购的鱼贩焦躁不安,他们要迅速地把新鲜的鱼虾在晨间兜售给千家万户。

秋天里,大片的芦苇挺直腰杆,还未退去青翠本色。小孩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地站在船头,戴一顶柳条帽,肩扛一杆鱼叉,跳着脚儿童声童气地唱那一首老歌:“老乡们,老乡们,快快参加八路军……”用苇叶包粽子已经过季,现在是采菱角时节。采菱人静静地划着船,船儿悠悠,少男少女情感澎湃,白洋淀的儿女啊,侠骨柔肠就在此中潜化。

白洋淀的水产极其丰富。秋后,按照水乡人的习俗,要把鲜鱼制成干品。用盐简单腌渍晾干之后,在坝上支起一口大铁锅,锅上边放上苇排子,将干鱼码放好,点燃锅下的干芦苇,待锅烧烫了,干鱼上敷稻糠和锯末、糖之类的佐料,盖上锅盖,正反面熏上10分钟,白洋淀熏鱼就制作完成了。淀上人家一般将熏鱼储存在苇篓里,等天气凉时再卖个好价钱。

从春到夏,由秋至冬,淀里人家的忙季各有不同。冬天的风刮得芦花漫天飞扬,似雪花飘飘洒洒,芦苇枯黄了,冬色之下,水乡人依然繁忙。

第一场雪飘落以后,白洋淀逐渐结冰。冰层一旦达到了半尺厚,淀上人家的冰橇子该出场了。人站在冰橇子后边,手拿两根棒头嵌入铁钎的木棒,左右轻轻在冰面一扎,那冰橇子便快似离弦之箭,开始了它快捷的运输之旅。该收芦苇了,淀上人把收芦苇叫“打芦苇”,挥动一长杆镰刀横向一扫,大抱大抱的芦苇就会唰唰地应声倒在冰面上。打成卷儿,装上冰橇子,运到岸上。经过精挑细选,粗的用碌碡压成篾子织席、编篓子,其余细芦柴用来烧火。白洋淀的苇席远销国内外。乡间唱大戏的舞台、搭建大棚,国家的粮库、农村生产队的苇茓儿,哪处也离不开白洋淀苇子的编织物。过去穷人家,土炕上铺上一领新的苇席,就足以使满屋生光。

闲时不闲,上了瘾的渔民还是要打渔。冬天打渔先要破冰,用铁镩子镩一个窟窿逮鱼。鱼在冰下氧气稀少,见有空气流通鱼儿就会游到这里,人便轻巧地用网子捞出。俗话说“开河的鲤鱼赛猪肉”,冬日的鱼吃起来肥而香。这时捕的鱼是为过年准备下的最好年货。

新年到来,淀上人家个个心情欢畅。在船舱贴对联,贴福字,把最吉利的祝语全贴上。笑得合不拢嘴的老渔民,抱起孙子,唱上两句河北梆子:“忽听得谯楼上响起更点……”老人家真的是心花怒放!

而今,淀上人家的生活模式大大变样,渔网不必撒得勤了,渔船用于游人观光,家家搬进了崭新的大瓦房。白洋淀地区还将进一步规划,要合村并镇、拆除妨碍规划的村落,多措并举进行治理。南水北调的输入日见成效,白洋淀再无枯水期,一年四季碧水泱泱,给白洋淀人民带来子孙的幸福,带来了绿色经济的增长。

我由衷喜爱现在的新生活,也怀念生我养我往时的故乡。旧日生活已经远去,迎来的是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新景象。大片的白洋淀水域而今成了观光旅游胜地,华北明珠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2022-09-14 □吴海涛 1 1 文艺报 content66552.html 1 淀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