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是我们国家颁布实施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也是宣传文化领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项规划。研学细读该规划,深切感受到贯穿其中的我们党的文化立场、文化胸怀、文化理想,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国家文化守正创新、开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盛世气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一、锚定新阶段新征程上文化强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先后编制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些规划(计划)的编制实施,既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文化领域推进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专题规划、探索编制综合性发展规划积累了宝贵经验。直至“十一五”时期,国家才着手编制文化领域首部综合性发展专项规划。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我们党进一步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节点标定为2035年。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是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编制出台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发展规划,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发展规划。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文化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突出位置进行谋篇布局,放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进行谋篇布局,明确了“十四五”文化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以及需要应对的新的风险和挑战。
规划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十四五”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个主题,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规划认真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的6条历史经验,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推进。凝练概括出5个方面的文化发展目标任务,提出要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殷切期待。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系统部署了思想理论武装、精神文明建设、舆论阵地建设、文化创作生产、文化传承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体制改革、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12个方面工作,明晰了“十四五”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抓住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开列了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明确了推进各领域重要任务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要把握“十四五”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压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抓好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向规划提出的目标迈进。
二、筑牢社会主义精神大厦的坚实根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使社会主义物质大厦坚如磐石,也要通过发展文化使社会主义精神大厦巍然屹立。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最鲜明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意识形态工作搞好了,我们党就能通过思想领导整合社会意识,把全体人民凝结成铁板一块,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落实规划关于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重大工程专项为抓手,高扬新时代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推动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任何一种文化都传承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使其现代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落实规划的部署要求,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全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的研究挖掘,构建中华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深化革命文化和党的精神谱系的研究阐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从功能作用上来说,文化与文明相通,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引领带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落实规划关于着力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部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让文明成为一种价值坐标、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标识。
三、促进人民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取得新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变化,创造性提出了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摆到同等重要位置,既标志着我们党深化了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也拓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打开了文化发展的新空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拥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价值追求,同等享有文化创作生产评判消费的权益,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富足安康、精神力量更加凝聚团结强大,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前提是促进公民个人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客观理性平和,自立自信自强,向上向善向美,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落实规划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完善引导激励机制,以文化文艺作品质量提升、网络文艺创作传播等工程为抓手,加强规划引导、抓好源头原创,把握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的创作生产。发展壮大文艺理论研究和教材、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阵地和品牌栏目。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丰富优质文化供给。加快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发展。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稳中求进、惠民富民,完善扶持措施,克服疫情影响,着力打造一批重点旅游目的地,培育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夯实旅游强国建设的基石。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涌流,让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竞相迸发。落实规划的有关安排部署,要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生产经营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要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全面领导的制度,深化文化领域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在深化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的框架下,强化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法治思维,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文化法治体系,保障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打造文化共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只有在坚持自身的主体性、保持文化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与其他文化平等相待、美美与共,互学互鉴、交流交融,才能始终彰显魅力、充满活力,引领时代、拥抱世界,同时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深化相处之道,推动建设一个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迫切需要发挥文化文明的力量,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都各有千秋,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各有特质。落实规划关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部署,需要我们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深化政府和民间对外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汲取各种文明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有益成果,以文明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要深化旅游交流,实施“美丽中国”旅游全球推广计划,建设一批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培育一批入境旅游品牌和国际旅游精品产品。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展示自身形象、呈现精神特质、促进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是不同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落实规划关于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部署,需要挖掘文化贸易发展潜力,突出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提高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有序深化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稳步提高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规模和质量,推动文化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走出去。健全文化贸易合作机制,创新对外合作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加强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鼓励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