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小说集《浪的景观》描摹时代浪潮与变迁

本报讯 “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9月1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主办的“共同来到干燥的下世纪”——周嘉宁《浪的景观》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媒体人傅适野与作者周嘉宁一起,分享有关本书的创作故事与阅读心得。

《浪的景观》收录了周嘉宁近年创作的《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部中篇,从“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以精确节制的叙事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的内心特质。从偏远的美国小镇到南京某处名为“防风林”的地下室,从挤满罗大佑歌迷的南下列车到已经不复存在的上海迪美地下城,周嘉宁书写时代浪潮中的友谊、爱情、梦想,以小说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一块干净明亮的地方”。

邵艺辉在分享阅读感受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再见日食》所展现出的无地域性和无国别性,它是属于“世界人”的小说,读者看不出作者来自北京、上海还是东京、纽约,多种经验融合共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浪的景观》《明日派对》的地域性更强,这种写作方法也有其优势,人物的具象、细节的清晰会让故事变得更有质感,让读者有更真实的阅读体验。

傅适野认为,对城市和自然景观的关注是进入周嘉宁小说创作的重要前提,景观在小说中被作者当作“主人公”加以描写,所投入的笔墨不亚于写人。小说实际上是用小切口处理大命题,探讨的是时代和人之间的关系,正如书名《浪的景观》所示,每个人都是一粒沙,当我们作为一粒沙而存在于岸边的时候,根本看不清浪的全貌,只能通过它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去感知它。我们无法得知浪的前景,也不知道下一次浪潮什么时候到来。

周嘉宁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谈到,时代的面貌瞬息万变,想要用一本书去涵盖一个时代显然非常困难,但自己并不是孤军作战。对时代的记录和展示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除了文学创作者,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人在共同进行这项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岸边的沙,而是身在时代浪潮中的冲浪者。” (罗建森)

2022-09-16 1 1 文艺报 content66572.html 1 小说集《浪的景观》描摹时代浪潮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