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生动阐释

——《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读后 □康 伟

究竟何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论者众多,各有角度。田本相先生这样阐释:“这个学派不仅创造性地汲取了哥格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中国戏曲的导表演体系中的精华,而且汲取了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并集其大成,终于创造了具有自己的艺术审美个性并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导表演体系和方法。同时,更提炼、升华、概括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意的民族话剧的美学思想体系。”田本相先生的这个观点,也被《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一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22年6月)的序言所引用。由北京人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共同推出的这部书,从表演的角度出发,将田本相先生以及其他论者关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理论阐释具体化地呈现出来。正如序言所说,“表演水平是一个剧院艺术水平的重要表征,演剧学派也好,京味儿话剧也罢,离开了表演就无从谈起。”诚哉斯言。

《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共收录16位演员的经验之“谈”。16位演员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已经去世的,包括于是之、刁光覃、朱琳、英若诚、董行佶、朱旭、林连昆、谭宗尧;二是高龄的,如郑榕、蓝天野(书出版前健在,今年6月去世);三是仍活跃在北京人艺舞台上的演员,如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徐帆。前两类演员,由编者从他们的文章和著作中,精心选择紧扣本书主旨的内容,来呈现他们对表演理论的理解;第三类演员,则进行具有深度的访谈。由此,全书在呈现形式上存在两种样态,但是由于紧扣“谈表演”这个主题,这两种样态并无跳脱之感,而是相谐相生。

看到这16个闪光的名字时,我们对他们的“谈表演”便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发自内心的期待与信赖,因为他们的表演实践,和其他未能收录进本书的其他北京人艺演员的表演实践一起,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风格生动活泼地呈现在舞台上。本书由此提供了一个体察“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独特视角。其实不独“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没有哪一种演剧学派是不以表演为载体的。

从于是之谈“如何扮演程疯子”的讲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焦菊隐先生演员体验生活“应先找类型,最后形成典型”重要观点的摸索、理解和发扬,特别是他自陈“奢望一下子找到典型”的“毛病”,以及对这一“毛病”的克服,对于当下演员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而关于焦菊隐先生著名的“心象”说,于是之在程疯子的塑造过程中既遵循“心象”说,又对“心象”说有所发明,在“心象”与“形象”的关系上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可以说,作为全书开篇的这篇于是之谈表演,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艺术审美个性、浓厚民族特色、民族话剧美学思想体系等方面,都结合创作实践进行了条分缕析、具体生动、深刻深入的讲述。而它所涉及的诸多命题,在其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员的讲述中,均以不同角度得到展开,引人深思。

无论现实主义如何“诗化表达”,体验生活都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不少演员都强调了体验生活的重要性。比如郑榕结合《龙须沟》的表演谈“生活,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最后表演的着眼点”,提出演员既要有表演生活的基本功,又要有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蓝天野结合《茶馆》的表演,提出“演员在舞台上还是要演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人物,需要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提出“知识、生活、文化,缺一不可”。谭宗尧认为,要重视生活感受,给人物以信念和“活气”。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为什么总是能上演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一台台好剧。

而要实现从生活到艺术的嬗变,演员本身的创造力至关重要。这个创造力最外在的是演技,而内在的则是综合素养。于是之关于“从长远看决定一个演员命运的是修养”的观点,既是对焦菊隐先生的思想的回应,更是对自己表演实践的总结。蓝天野也强调“演员必须加强文化修养”,在他看来,提升文化素养,“关键的事情是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林连昆认为表演艺术家应该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是生活经验丰富,第二是表演技巧娴熟,第三是文艺修养深厚。文艺修养为什么重要?在林连昆看来,这是因为要从深层次的内心层面和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层面深入考量对人物的理解和认知,无疑是需要深厚文艺修养支撑的。濮存昕认为,演员用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在舞台上演绎真善美,揭示假恶丑,但塑造出来的样子是不是美的,“要靠文化和修养的积淀”,为此必须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徐帆谈戏曲学习的体验和运用,生动展现了戏曲对她的塑造。通过这些演员的讲述,我们就理解了北京人艺为什么被称为有文化的剧院。本书中这十几位演员,正是有着强烈文化自觉、深厚文化修为的典型。

北京人艺是赢得观众衷心拥戴的剧院。6月12日,院庆70周年《茶馆》演出,5000万人次进入直播间,这就是观众的选择。观众成为北京人艺艺术生态中极为重要的元素。书中各位演员对表演与观众的关系,也作出了深刻解读。刁光覃认为,表演的任务是用自己所理解的东西说服观众。而虚伪和错误的东西,根本没有说服观众的可能。郑榕表示,舞台的魔力能囊括整个剧场,催眠上千观众,“让观众的心随着演员的心来跳动”。董行佶深入解释了为什么“戏是演给观众看的”。他认为,不能不加分析地过分强调“在舞台上真实地生活”,因为舞台上的一切行为都要彻底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为此“要使观众在感官接触到舞台上一切活动的同时,就能够立刻接受下来,收到明确的艺术效果”。林连昆则表示,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你在观众面前如果是老老实实的、认认真真的、严严肃肃的,观众就会给你应有的回报;如果你在舞台上不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严严肃肃,那么观众也就不可能对你的表演给予肯定”。“让剧场成为观众的心灵故乡”“戏剧是什么?演员和观众,大家一起现在就做梦!”何冰关于剧场与观众、戏剧与观众的关系的阐释,一定会引发无数北京人艺观众的强烈共鸣。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角度来对《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一书进行发掘、发现,而每一个角度都会带给我们阅读和审美的双重喜悦。这充分体现了本书内容的丰厚。而这份丰厚,既有北京人艺自身70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演员们精彩纷呈的表演经验,也有北京人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两个中国话剧重镇强强联合的艺术和学术双重加持。书中演员们所谈虽基于在北京人艺的表演,但对中国话剧人乃至所有从事表演的人,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不仅是属于北京人艺的,更是属于中国话剧艺术、中国表演艺术的。

2022-10-01 ——《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读后 □康 伟 1 1 文艺报 content66819.html 1 “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生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