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事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一封封重要信件中,更是饱含着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殷殷重托与亲切关怀:2017年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2018年给牛犇同志写信、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2020年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2021年给中国国家话剧院回信……收到总书记的重要信件后,文艺工作有了哪些新进展,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表演艺术家牛犇、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文艺“深扎”: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无疑是近年来文艺界最为高频、最为响亮的词语之一。2017年11月21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从此你会明白我的歌,为什么永远唱不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乌兰牧骑队员刻入骨血的印记、世代相传的徽章。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20世纪50年代,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农牧区受自然与经济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匮乏,特别是居住在牧区的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展览与文艺演出,也听不到广播,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在去北京开会时向周恩来总理反映了这一情况。周总理指出,是否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建立相应的队伍。1957年6月17日,旗领导决定成立一支专业演出队,队长由原文化馆馆长出任,两辆马车、4件乐器、9个人,就此构成了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在与农牧民的长期交往中,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信条,即“五不走”:水缸不满不走,院子不干净不走,不征求意见不走,饭费不结清不走,服务项目不完成不走;“六不分”: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接送观众,不分场地好坏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余场,及时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今年对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而言,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5周年,也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5周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回信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创排作品、工作推进指明了方向,在努力践行“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这一伟大使命的新征程上,现有43名队员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用一场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演出,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用一次次“乌兰牧骑+”的综合志愿活动服务基层群众,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更是毅然走进包联社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天24小时轮流值守,与医务人员一道,确保每一次核酸检测任务高效完成。面对居民遇到的生活难题,队员们边工作边摸索,从征集需求到物资配送,整个过程“包干到人”“责任到人”。当常规线下演出因疫情影响受阻时,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便会充分发挥便捷、灵活、一专多能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党的声音与创排文艺作品送到千家万户,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如今,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队伍建设、设施配备、演出场地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扎那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有3辆大巴车和1辆舞台车,总共4辆车,今年在中航集团的共建帮助下我们还会配备1辆厢式货车,以便更好拉运舞台道具等来为农牧民演出服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演出条件在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使命初心。
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的信中写道:“你把党当作母亲,把入党当成神圣的事情,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几十年来,你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希望你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牛犇回想起4年前收到总书记来信的那一刻,至今仍激动不已。“我记得下午去参加宣传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大会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的时候忽然被点名,当时我以为获得了集团的某项荣誉。当领导念出总书记的来信时,我万万没想到总书记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写信,万分惊喜之余,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想,这封信不仅仅是对我于耄耋之年入党这件事的鼓励与肯定,更为所有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旧社会的“苦”常常提醒牛犇要珍惜、感恩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牛犇原名张学景,在他6岁那年,父母双双离开人世。日军侵华时期,老百姓流离失所,哥哥带着他和妹妹从天津逃难来到北京。牛犇回忆说,那段艰苦岁月里,他们靠吃霉变的混合面充饥。100多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不断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牛犇说,自己从11岁开始演戏时就知道,要演好工农兵,就要向工农兵学习。时代在变,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始终没有变过。
如今,在牛犇居住的养老院有处展示角,陈列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来信的复印件,家属、访客经过此地总会驻足观看。牛犇告诉记者,还有来自苏州的热心群众看过来信深受触动,自发请人将总书记来信全文书写雕刻在自家珍贵的红木牌匾上,这块牌匾现收藏于上海电影博物馆。
“我今年88岁了,到我这把年纪,就算不睡觉一直工作,日子也屈指可数,我能为党做的工作不多了。现在我接戏会更强调社会责任,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戏,没钱也演,对国家、对人民无益的戏,给再多钱我也不去。”近年来,牛犇饰演了大量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如在电影《闪亮的军号》中扮演老红军战士郑红兵,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里扮演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等,他把每一次拍戏时的通告单都珍藏进文件夹,留作纪念并以此敦促自己抓紧时间,为党的事业竭诚奋斗。
牛犇非常高兴看到中国荧屏银幕上有那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生机勃勃,人才济济,他说:“希望青年演员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聚光灯下,演员是个看上去光鲜靓丽的职业,但是青年演员要永远记得,不能用长长的睫毛遮住了你观察人物、体察生活的眼睛。”
以美育人:塑造未来一代美好心灵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提出了加强美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对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不仅为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美术教育和美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何谓美育?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美育首先是审美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审美修养,增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美育和心灵情感、人格情操、思想境界等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诉诸于感性,作用于心灵,所以与直接能够激发人们美好情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关系密切。但专业艺术教育更强调作为审美内容的创造输出,公共艺术教育则侧重于对大众审美的引导提升。所以,美育更具有普遍性,更强调公共性,更注重过程中的创造性。
收到回信4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从美育学学科建设、美育理论研究、美育教学改革、美育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美育服务社会等方面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如今,美育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的一张闪亮名片。范迪安谈到,中央美术学院对总书记回信中提出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一崭新时代课题的理论研究不断加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美育理论体系。2019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2020年5月在中心基础上成立了美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育、美术教育与美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美育精神等专题的研究都取得一系列成果。总书记还在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中央美术学院高度重视“课程美育”的引领作用,通过为劳模造像、长征路上的写生、美绘乡村、艺术乡建、城市社区改造等艺术实践,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以艺术服务人民、以美育人的艺术理想。在美育学学科建设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开展了美育研究方向硕、博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工作,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美育导论”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美育研究专题”“美育研究专题”“中国现代美育史话”等选修课程。美育服务社会方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在“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文化外交战略中,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区域规划建设中,在党史主题美术创作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设计项目中都有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身影。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还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了“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诗画中国”等形式多样的美育类节目,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的美育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美育进入到一个全方位落地、实质性推进并朝向深层次发展的、可以称之为“大美育”的新阶段。范迪安表示,近年来学校美育课程全面开设,“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日益完善、广泛普及,全国高校和大中小学的文艺展演活动丰富多彩,育人成效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社会美育活动也在日益广泛深入地展开,全社会的美育意识普遍提高,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高度重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场馆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明显提升,美绘乡村、艺术乡建等以美育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不断拓展。
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2020年10月23日,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就在今年国庆节前夕,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开班。创办于1996年的“青研班”,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戏曲表演人才。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告诉记者,“本届‘青研班’的开办是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培养出能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戏曲人才,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好,也要让教师能够更好成长,9月底学院还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两场‘青春国戏’中国戏曲学院优秀教师成果展,让教师在演出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2020年5月,是尹晓东从中国儿艺回到母校中国戏曲学院任职的时间。中国戏曲学院建院70周年,也是尹晓东回到母校就职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喜事。“大家想到给总书记写一封信,向总书记汇报中国戏曲学院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写信的老中青少四代师生中,年纪最长的是郭汉城教授,年纪最小的是一名来自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学生。大家没想到真的盼来了总书记的回信!”
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尹晓东看来,中华文化蔚为大观、源远流长。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戏曲中既有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也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鞭笞。戏曲同样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戏曲讲究的虚拟性、写意性等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戏曲赓续了中华文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历史厚度,还有未来向度。尹晓东认为,今天的戏曲发展应当处理好两组关系:一个是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传承与传播。“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到戏曲而言,戏曲在宋元时期逐步成型,清代有了更多地方戏的发展,晚清时期昆曲式微,京剧出现。我们会发现,戏曲其实是一门不断继承传统、又不断发展的艺术样式。今天,很多戏曲剧种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时候大家生怕一动就变了味儿、走了样,创新和发展的步伐变得有些谨小慎微。我认为传统艺术要继承与发展并重,赋予它新的时代生机。”
对于传承与传播,尹晓东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戏曲而言,同样要坚持“双创”传承。此外,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播。“传播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国内传播,要让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真正了解中国戏曲的美;第二是国际传播,除了加强一般性的国际交流演出,还要更进一步完善戏曲的国际传播方式,比如可以尝试在演出前做一些导赏,或者演出后进行现场交流。”尹晓东告诉记者,中国戏曲不乏精彩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摆在戏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尹晓东感到,近些年,国家在文化发展政策上,给予了戏曲很大支持,为戏曲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在走近戏曲、爱上戏曲。“比如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成效显著,戏曲走进校园从小学做起。过去孩子们可能没有机会接触这门艺术,接触后会发现戏曲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最近尹晓东看了几场昆曲,发现如今喜欢昆曲的年轻人绝不在少数,然而昆曲的诞生比京剧还要早上几百年。尹晓东相信,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篇章正在缓缓开启。
人民立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12月25日,适逢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他们的回信,信中充分肯定了这支来自延安的文艺队伍为中国文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看来,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人民立场”四个字如有千钧,“坚守人民立场,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最根本的遵循。”
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具备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今年国庆期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与观众见面并引发热烈反响。田沁鑫告诉记者,创排《抗战中的文艺》历时一年多,主创团队对抗战14年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以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致敬前辈先驱文艺家的方式,展现了1931年至1945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寻找中国的出路,用文艺的方式求索与奋斗,最终在抗战结束之际,汇聚延安,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的故事。“文艺家不比谁高,文艺家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做人民的戏剧,要求我们从视觉表达、形式创造上都要围绕内容的思想性做文章,而内容的思想性应当是人民性的,坚守住这一点,我们的文艺创作就不会跑偏。《抗战中的文艺》中,有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有老舍在日军炮火声中掸落书本的灰尘,有郭沫若于国难之时返回祖国,有丁玲奔赴延安,有巴金创作《寒夜》,有聂耳探求中国音乐出路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有冼星海怀揣爱国之志写就《黄河大合唱》……人民性,是过去和现在文艺工作者始终不变的追求。我们在舞台上打造了追溯抗战文艺精神风貌的‘文献博物馆’,调集了孙红雷、段奕宏、田雨、廖凡、陈建斌、辛柏青、佟大为、李光洁、罗一舟、关晓彤、吴谨言、朱颜曼滋等一大批优秀国话演员致敬文艺前辈。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也是在总书记回信国家话剧院一周年之际交上的一份诚挚答卷。”
收到回信以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在繁荣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等方面做出多元尝试。田沁鑫告诉记者,今年国话开展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选拔产生的12位青年导演以“一文一武”的方式,将《牡丹亭》与《水浒传》进行现代化演绎。“演出虽然是在只有300座的小剧场进行,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青年导演认真学习古典文学,不仅锤炼了我们的青年创作人才队伍,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此外,由国话青年导演查文浩执导、根据作家季宇刊发在《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铁流东进》今年4月份首演,话剧聚焦新四军通信兵战斗生活,真正做到了“为烈士立碑、为人民立传”。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同样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角,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有效汇聚起强大的人民精神力量。据田沁鑫透露,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在创排反映文明执法的《鼓楼那些事儿》,未来还将与优秀民族企业合作,将民族企业精神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搬上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我们都是收信人,我们都是续写者,让我们共同续写勇攀文艺高峰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