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

一条河流的生命经历与精神传记

——读王若冰长篇散文《走读汉江》 □苏 敏

到了壮年,王若冰突然调转马头,从诗歌圣徒转向文化苦旅,并立志为山河立传。将近二十年,他常年穿行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以文化学者的追远和徐霞客式的山河行走,先后完成了包括《走进大秦岭》《渭河传》《走读汉江》在内的“大秦岭三部曲”写作,对其在《走进大秦岭》中提出的“秦岭是中华父亲山”概念进行全方位阐述。《走读汉江》是其苦心经营的“大秦岭三部曲”中最晚完成的一部,王若冰以其驾驭宏大题材娴熟老道的功底,辽阔多维的地质地理及人文视野,张弛有度、洒脱自如地为我们描绘了古老汉江的沧桑身世、历史变迁、人文精神,可谓是一部河流穿越数亿年的生命经历和精神传记。

《走读汉江》为汉江立传,彰显了王若冰作为诗人和作家强烈的探索精神。相比于秦岭和渭河,穿行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江不仅行踪神秘,由于历史上关注者寥寥,未知领域和史料空白点多,要梳理这样一条古老神秘江河的前世今生,不仅需要爬梳钩沉,还需要大胆假设和立论。众多中外学者探究不已的大学问、大课题,王若冰在《走读汉江》中不仅不避不让,而且以一己之力逐一进行了个人式、百科全书式的探索、辨析与解答。汉江流域山高林密,支流无数,沟深路陡,泉溪河湖、草树鸟兽交织,他的孤身行走也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不少内容由于作者的亲身体验与富于现场感的生动描述,读起来令人血脉偾张,为他将近二十年始终如一的单车行走禁不住捏一把冷汗。

在《走读汉江》中,人书俱老的王若冰以静水深流的笔意、激情奔放的诗人气质、广征博引的学识和既便于抒情又长于叙事的长短句式,让诸多原本枯燥艰涩的地质地理及历史文化知识叙说,与汉江的神秘清丽、婉约柔曼的自然天性达到水乳交融,风韵自现。这种自然灵动,情韵与诗思互现、抒情和叙述互为依托的语言风格,成就了《走读汉江》一手好笔性,一卷好文本。徐徐几笔,万象生辉,汉江岸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面跃然眼前。如此笔意与心性并生、抒情与叙事交融的文本笔性,在《走读汉江》里俯拾皆是,营造出《走读汉江》情韵并具、文采俱佳的文本气韵。

在《走读汉江》中,王若冰以既充满激情又富于智慧的言说方式,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描写与叙事过程中的文景交融、情韵互现。这些汉江之景是作者一路行走看过、体验过的;这些走读之文,是文史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印证。《走读汉江》在讲述汉江及汉中盆地、江汉平原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地质变迁时候,不是正襟危坐、板着脸讲学问,而是遵循了山水文章情韵互现的正道,以抒情与描写、考据和探究互相融通的述说方式,让枯燥的科学与地质地理知识融汇在娓娓自在的述说中。在呈现一条古老江河沧桑身世的过程中,《走读汉江》涉及上启秦岭与巴山及汉江诞生,下到汉江流域当代生活数亿年时空变迁,不仅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广博而辽阔的历史与人文视野。将近二十年行走秦岭南北的走访考察,以及耗时数年皓首穷经的写作准备,王若冰不仅在《走读汉江》里成功地解读了这条7亿年前就在秦岭与巴山之间奔走的古老江流的生命密码,还从多角度、多视野为读者呈现出一条古老江流千回百转、生机勃勃的情感与精神气象。

用王若冰的话来说,“汉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也是一条历史身世和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河流。”(《后记》)惟其如此,要写出一条有7亿年历史身世且山高水长、人文蔚然的河流的古老与丰富,不仅需要作者在文体上突破常规山水散文写作藩篱,以一种更加自在灵活,便于作者的情思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纵横捭阖、自由出入的书写与叙事方式呈现一条古老江流历史与现实,更需要作者以丰富广博的知识学养多维度地为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认知领域打开瞭望汉江神秘身世的窗口。从已经呈现的文本来看,王若冰表现得更像一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通的学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走读汉江》在文本上所达到的有如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与厚重,正是得益于作者所拥有的地质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人文学视野。在作者考证有据、言说有根的述说中,一条江流与中国大陆诞生、秦岭崛起、汉中盆地和江汉平原形成、郧西猿人与中华古人类演化、远古创世神话和汉江文明起源、秦风楚韵与巴蜀文化和荆楚文明的历史渊源等等诸多笼罩在汉江上面的历史迷雾被一一拨开,一条有着悠久绵长历史、清丽婉约气质的河流的身姿相貌、精神气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走读汉江》以一种具有史诗意识的文本,在完成对一条古老江流历史身世的复原重塑的同时,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条江流万物共生、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2022-11-11 ——读王若冰长篇散文《走读汉江》 □苏 敏 1 1 文艺报 content67372.html 1 一条河流的生命经历与精神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