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创作《为春天抚琴而行》的艰辛,如果还能说点创作谈什么的,我只能说:一是“无悔”,二是“感恩”。
无悔的是什么?从2018年7月起,我带着光荣使命和神圣嘱托,进入扶贫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到2020年1月“退役”,日夜战斗了一年零七个月。面对如此宝贵的人生体验,我无悔曾经的一切努力和付出。感恩的又是什么?我感恩帮扶村子里憨厚的人们、清脆的鸟声,动人的泉流!
是的,把驻村干部比喻成新时代的战士,看成英雄,一点儿也没有夸大。他们远离城市的家,成天扎在穷人堆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成天入户走访,给贫困户送去温暖、送去改变生活的法宝。
作为曾经的一名驻村干部,很多感受是深刻的。《为春天抚琴而行》以一个驻村干部的亲身经历,客观描绘新时代战士的生活点滴,再现他们为了率领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像飞蛾一样扑进光明的路途。我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之余,还需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于小说的人物和故事
小说的人物塑造方式多种多样,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都可以用来塑造人物,且每一种描写都会给小说带来不同的效果。对于人物塑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利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尽量使人物丰满、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长篇纪实小说,除了反映驻村干部的形象,我还主要着墨于那些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书中几乎囊括了虎山村90户贫困户家庭背后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形象与贫困户家庭背后的故事,都是取材自生活的本来面目。比如智障青年黄秋亮,他时常用“呵呵”的傻笑和颤动着的双手来跟人套近乎;比如五保户杨海锋,虽长得牛高马大,却一脸漠然,不爱说话,时常坐在村里小商店门边,不知嘴里嚼着什么东西;比如五保户黄坤能,他虽然没当过兵,却有一床军被,而且把军被叠得整整齐齐、有棱有角……对于活生生的人物本身,我想我无须再用其他颜料着色,他们身上的故事已有太多太多……
“真言”“真心”留住历史
《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以一个驻村干部的视角来诠释驻村生活和扶贫工作,留住那段难忘的历史。
在创作过程中,我重新翻阅了大量与扶贫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作为曾经的扶贫干部,我对那些政策和文件精神已有深入理解。如果自己连“八有”“两不愁三保障”都不知道,吃不透政策和文件精神,怎么可能顺利完成扶贫题材的创作?对于创作者来说,唯有“真言”,才是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表现;唯有“真心”,才能做到不愧对历史。如果《为春天抚琴而行》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中提到扶贫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事情或难题,日后有幸被哪位驻村干部看到后说“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也发现了那样的问题”“我当时也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或想法”,我想我便用笔下的文字留住了那段历史。
脱贫不忘扶贫人
来到木源村后,我基本每天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成了我创作《为春天抚琴而行》的原始素材。全书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主人公王悦与前任万队长因一件小事闹矛盾,给扶贫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后来他与新队长同心协力,目标一致,彻底改变了虎山村扶贫工作难以开展的现状;一条是因受虎山村地理环境影响和自然条件约束,扶贫产业项目迟迟落实不下来,后来经过新任队长和王悦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村民的愿望——建立扶贫产业项目。
脱贫不忘扶贫人。全国有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向贫困发起冲锋,他们的努力应该被看见,也应该被记录下来。
对历史负责,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使命
□黄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