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谭

《山河锦绣》: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郝 戎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全景式呈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电视剧《山河锦绣》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典范。该剧坚守人民立场,用生动的电视艺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热情赞颂,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给予深情褒扬,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了描绘脱贫攻坚战的辉煌图景,致敬这份历史性、人民性、未来性的千秋伟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原创自制的电视剧《山河锦绣》应运而生。该剧以全景视角和感人故事,史诗般呈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两代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向世代贫困宣战的故事,致敬和弘扬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山河锦绣》见微知著,创造性地将这一段历史进程浓缩进柳家坪村,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把对“人”的塑造放在第一位,以多元视角讲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脱贫攻坚故事。

一个村、两代人、三兄弟、一群人的脱贫奋斗组成了《山河锦绣》的叙事格局。该剧跨度近30年,以人民为中心,生动塑造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单位、基层党员、贫困户群众等各维度的人物群像。作为全剧的灵魂主线人物,赵书和、国文、柳大满这三兄弟不仅串联起一个国家级贫困村的艰辛脱贫过程,展现了国家扶贫政策、领导精准扶贫、基层干部落实、农民奋斗脱贫的四维图谱,更以百姓视角见证了“从贫困到脱贫再到乡村振兴”的农村之变、农民之变和时代之变。

作为脱贫攻坚题材剧,脚踩土地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是《山河锦绣》最鲜明的创作底色。真实的年代质感和原生态村貌呈现、质朴地道的陕西乡音、鲜活立体的奋斗者群像、农民对土地家园的赤诚深情……《山河锦绣》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细腻生动的影像、极具质感又贴近生活的服化道、特点鲜明的方言对白,呈现出极高的还原度和代入感,令人感同身受。剧中,柳家坪村支书赵书和秉承中国农民最朴实的信念,骨子里有对土地的信仰,在他看来,土地是农民的根,种地是农民的本分,他执着于种地,实现土地和粮食的梦想,让乡党们过上好日子;村支书柳大满精明能干,带村民进城打工,引进外商在村里建水泥厂,也用自己的创业思维和路径帮助村民脱贫;从半山村走出去的国文力促半山村和柳家坪合村,化解两村世代恩怨,关闭污染水泥厂,为根治泥河水患多年奔走建水坝,挂帅开展精准扶贫,从副县长一步一个台阶最后成长为心系百姓、目光远大的省扶贫办主任;乡村教师柳秋玲敢爱敢恨,第一个大胆冲破赵柳不婚嫁的“祖训”桎梏,和赵书和结为夫妻,在党和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引领下,她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地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用教育助力脱贫事业,让山里孩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此外,从农村走出又回到家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赵雅奇,吃百家饭长大、一心想反哺家乡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高枫等,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一代通过精准扶贫,带领村民实现产业脱贫,唱响了青春之歌。由此,一幅横跨两代人,长达近30年的脱贫攻坚历史画卷被人民用初心和使命、勤劳和智慧、信仰与青春集体绘制,恢弘大气又不乏生活诗意,充满了山河锦绣、激荡人心的壮美力量。

值得称道的是,《山河锦绣》在根植大地,深入生活的乡村群像叙事中,注入了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思考。是什么导致贫困?为什么要扶贫?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山河锦绣》围绕这三个逻辑问题,层层递进,直面贫困本源。正如该剧所言,20世纪90年代初依然有很多像半山村这样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农村,还处在极度贫困状态,还有很多“被遗忘的角落”。比如该剧开篇表现了赵书和堂哥赵来福在省城病死,引出半山村“饿死不讨饭”的祖训和半山村的贫困状况,并通过柳满囤受伤事件带出了两村的过往恩怨。同时,还表现了村里学校发不出工资,老师都跑了,娃娃们没学上;村里老人房子没钱修,看病也没钱;村里修水坝没资金,村委会账上只有15块钱等状况。这样的细节例证让“贫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悲苦,触动人心。

拔掉生活上的穷根,更要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剧中,半山村柳家坪合村打响了向贫困宣战的第一炮,而赵书和与柳秋玲则以炙热而深沉的“父母爱情”,以他们的婚姻化解持续百年的两村矛盾,打破了两个姓氏永不通婚的坚冰。国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搞活集体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宁可不要带血的GDP,也要坚决关闭污染水泥厂。柳秋玲挨家找孩子去上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娃娃的命运。她直言:“种地也需要文化,没文化,地也种不好。”这种极具戏剧性的现实“巨变”让柳家坪孕育着新生机,而一切转变都源于那份土地里长出来的家国情怀。片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国文无论走到哪,住所里都挂着一幅画《父亲》。他说:“农民太不容易了,还很贫困。这幅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土地和农民,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这种心系百姓、脚踏实地的赤子情怀正是无数脱贫攻坚奋斗者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人类减贫史上伟大壮举的根本原因。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山河锦绣》通过讲述三兄弟的友情,因宗族矛盾而起的感情纠葛,两代人脱贫致富的观念冲突,展现了主人公在贫穷中的抗争,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以及对家园的守护与热爱,让观众笑中有泪,苦中带甜。可以说,《山河锦绣》按照真情实感、脚踏实地的创作理念讲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人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纵深中全面展现了中国脱贫扶贫事业的历史进程。全剧深入探究贫困原因,深刻阐述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由此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以及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总台出品的《山河锦绣》以人民为中心,站在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精神高度,用电视艺术抒写家国情怀,记录了铭刻于历史轴线上的重大事件,为伟大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致以最高礼赞。《山河锦绣》无疑是一部有着史诗纵深度与厚重度,也有亲切生活味和烟火气的文艺精品,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凝聚力、发展力和向心力,激励全国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本文系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ZDA078)之阶段性成果。]

2022-11-25 □郝 戎 1 1 文艺报 content67645.html 1 《山河锦绣》: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