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承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协办的2022·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在京开幕,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国电影电视评论的发展历史、电影电视评论的本体及价值、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新媒体影视评论、中国电影评论话语体系的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福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理论成就与其他文艺的发展所汇成的社会主义文艺洪流,共同推进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巩固壮大了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影视行业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遭遇了一定的危机,需要影视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寻找有效的对策,吸收一切有益的方式方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反映时代面貌、增强精神力量、体现影视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从立足当代中国影视实践、构建中国化时代化影视理论、共同回答中国影视之问三个方面为推进影视自信自强把脉开方。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构建中国电影评论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亦即从宏观层面构建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人民的评价体系,从中观层面要建设科学的电影评价机制,从微观层面对每一个电影现象、电影作品努力做出更多主流的、建设性的、积极的、能够与电影实践良性互动的评论。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观察到,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影视评论在内的整个文艺评论呈现出突出的变化,形成了多样化格局。首先是平台的多样化,其次是影视批评群体的多样化,最后是批评话语的多样化,我们应努力应对影视评论的多元化格局。
开幕式后,“中国影视评论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也随之在当天举行。此外,活动还于11月22日、将于25日分别举办“艺术与科技共振: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美术及其未来发展”论坛及“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理论·实践·传播”论坛。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