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4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鲁敏以及40多位作家、批评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论坛,围绕“虚构与非虚构:现实关怀与文体创新”展开研讨。
李敬泽以视频形式致辞。他表示,关于非虚构的讨论往往涉及真实的问题,非虚构能够占有更多真实似乎变成不证自明的道理,但真实是和人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觉结构和认知结构与现实世界遭遇的结果。“抽象地谈论哪一个更真实,其实意义不大。真正的问题在于非虚构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调整,为什么这种调整能够有助于把握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现实。”
徐宁希望广大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学,构建中国话语,抵达中国深度,不断推进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汪兴国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的设立举办情况。作为江苏文学“扬子江”系列品牌活动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尽情分享自己深度的思考、独特的见解,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江苏文学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题材创新带来新的思考与启迪。
本届论坛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主持。季进、张光芒、何平等担任评议专家。与会专家围绕虚构与非虚构创作或主张分离或努力交融、或视野向外或立足本土、或作为技术调整或作为独立文体、或关注审美范式或看重精神指向等诸多对峙观点环绕“现实”“真实”“文学”等中心概念进行讨论,正如有学者所说,对虚构与非虚构的学理性界定还有很大争议,但冲撞才能激发更多思考,推动虚构与非虚构创作和研究不断完善。
(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