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博弈》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以孙和平为样本,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企业家树碑立传,为中国稀缺的企业家精神塑形铸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企业家精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他三次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在第二部分专门论述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企业家精神更是名列其中。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企业家队伍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高度重视。这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家精神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性。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农抑商、农本商末传统,缺少企业家精神文化历史资源但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又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国家来说,大力呼唤、提倡、弘扬企业家精神,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返观近年来电视剧创作,以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创作主旨的作品并不多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根据周梅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博弈》可谓生逢其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正是该剧的核心要义所在。
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群体开拓进取形成的,更是时代大潮中形成的,企业家精神从更本质意义上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大博弈》通过北机和汉重的不同发展路径,生动体现了中国重装工业体系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改革过程中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这是大博弈之“大”的体现。剧中汉江机器学堂、汉江机器制造厂的校训厂训是“强吾国驱动之力”。孙和平及以孙和平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正是抱持“强吾国驱动之力”的初心。“强吾国驱动之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不可缺少的精气神。
全剧以三位具有共同青春记忆、不同创业经历和人生际遇的企业家孙和平、杨柳、刘必定为主要人物,以孙和平为核心人物来讲述故事,以北机、汉重和宏远三家公司的沉浮特别是北机和汉重的分分合合为叙事脉络,艺术地表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核的五个方面,那就是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
《大博弈》对精神层面的展现并不是硬给的,而是紧扣跌宕起伏的改革大戏、商战大戏、资本大戏、人生大戏来展开。孙和平领衔的北机在杨柳领衔的汉重加持下、在自我革命的改革创新下走出困境、涅槃重生、发展壮大,杨柳领衔的汉重虽极盛一时却因为大企业病盛极而衰、在北机的反哺之下再次上路,在北机和汉重、孙和平和杨柳的这场博弈中,孙和平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得到有层次的个性化展现。同时,孙和平的企业家精神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晃荡东南亚一心想着自己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开始。在老书记的推荐下,他接过挽北机于既倒的重担时,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孙和平本没有那么远大的目标。然而,随着北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和解决,孙和平的个人命运与北机的命运、与中国重装产业的命运紧紧融为一体,正如钱萍所说,孙和平不属于她,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孙和平自己,孙和平属于梦想,属于这个巨变的时代。可以说,孙和平是胸怀国之大者、不负历史使命的一代企业家的缩影和典型。
孙和平以及孙和平们的企业家精神,又是在“大博弈”中充满戏剧张力地展开的。《大博弈》里的博弈和冲突,围绕北机和汉重的改革发展,在北机、汉重、宏远系、红星、华尔街的达摩产业之间上演了一出出分合之战、攻守之战、观念之战、体制之战,大戏好戏不断,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商场如战场的谋略,商战的起承转合、波诡云谲等,更加清晰刻画了有担当的企业家的成长路径。
在精彩纷呈的大戏好戏中,去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包括孙和平与杨柳在内的各色人物,基本没有脸谱化。孙和平有“孙猴子”之称,剧中凸显了他的“猴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杨柳虽然多番钳制孙和平,但反对诬告孙和平,在香港股市一买一卖北机股票的手段等情节,也反映了他的复杂性;刘必定领衔的宏远系在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告别草莽英雄时代后锒铛入狱,他与孙和平、杨柳同为“汉大三杰”,剧中他作为灰色人物出现,有着唯利是图的资本逐利性,最终他被判刑,接受了法律的规训与惩罚,但全剧并没有对他简单地进行审判和批判,而是对他身上的闪光点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表现,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其他与孙和平、杨柳、刘必定密切相关的钱萍、秦心亭、祈小华、任延安等,也都各有特点。
《大博弈》通过博弈来编织精彩故事、激发叙事动力,通过鲜活人物来实现寓理于情、形神兼备,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展现和讴歌,是对阳刚气质、正大气象的呼唤和弘扬,是对爱国情怀、创新创造的褒扬和礼赞。“强吾国驱动之力”背后的精神意蕴,既是工业题材文艺作品所应着意表现的,也是其他题材文艺作品应大力书写的。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