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困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1905-1949)》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与这本书相遇,正好是我自己处于对女性议题、女性现实困境以及女性电影颇多关注的时期,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本书的责编工作。由于距离完稿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作者周夏决定再做一遍修校工作。我也见证了她在疫情时期花费很多心血、精益求精、不断修改完善书稿的过程。
学术图书的编辑工作本来比较枯燥,但我在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中却感受到了十分的愉悦。一方面,书稿内容本身是我深感兴趣的领域,从中我能得到知识的滋养与心灵的碰撞;另一方面,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严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具有作者个人温度的写作特点。可以看得出来,作者不仅投入了研究热情,并且融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这本书的。所以读起来不仅不觉晦涩枯燥,反而令人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学术书籍。对我来说,编辑审稿的过程也变成了时时出现阅读快感和共鸣体验的美妙之旅。
本著作分上、下篇共六章来论述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现象,上篇侧重电影史的梳理,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史带论地描述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解析了女性形象模式的神话原型及其内在强有力的男权意识;下篇侧重女性悲剧论,从生活悲剧和艺术悲剧这两个层面分别解析了男权社会所建构的女性和悲剧的关系,挖掘了女性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女性苦情戏”的历史传统和美学表现形态,以及不同性别的接受心理。这部著作开创性地运用女性主义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从电影的源头梳理出女性与电影的互动关系,包括早期女性电影人与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深入解析了这个双重命题背后的复杂社会成因。
本书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而是扩大到摄影机前后的女性,包括女演员、女编剧、女导演、女制片人,还包括银幕上下的女性:女性角色和女性观众。从中国第一位女演员、第一位女编剧、第一位女导演、第一位女制片人的出现,到对其作品的分析,再到对她们的现实经历、真实境遇及心理的描述,银幕内外的女性影人故事让我们能够管窥、拼凑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现实处境及精神面貌的全面图景。
其悲剧美学的研究维度和女性主义方法的结合,构成了本著作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其阐述的观点和所揭示的“历史真相”更具尖锐性和突破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下篇对女性从自然属性到社会角色到女性悲剧传统和审美效应的深刻剖析,把一种电影史、电影文化研究扩展到了哲学社会学的领域。波伏瓦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后天塑造的。”本书的作者周夏说:“女性的悲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赋予的,男权社会里的女性悲剧是男权政治的产物。”我认为,这也是本书所要揭示的核心要义。
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这是“一部显现女性问题的中国电影断代史论”。又因为作者本身也是女性,所以也构成了女性作为话语主体对电影史的一种书写和表达,从而使这本书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电影史”,是对已有电影史的重要补充甚至重构。作者力图建构起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女性电影史论框架,促使中国电影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并预设其对“女性建设”正面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在女性主义思潮再次席卷全球,女性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与影视创作热点的当下,通过这本书回望过去,才惊觉百年前的中国电影人已经具有怎样的勇气和先锋性。当时的电影作品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之深、表达之切、前行之远,即使放在当代也一点不过时,甚至依然先锋。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在书中也明确表达过探讨早期电影艺术中的女性悲剧,最终是为了给予当下的现实生活以关照和反思。希望这本书能在对中国女性电影史论有所丰富和建构的同时,也能对当代电影的女性塑造和当代社会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有了巨大进步,但仍然有很多女性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好在现在的女性拥有了诸多表达发声的机会和渠道。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女性意识鲜明的电影作品,如《送我上青云》《我的姐姐》《爱情神话》等。这本书对于当下的影视创作者,尤其是对女性创作者和女性题材的创作者来说,都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同时,即使是普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也一定会与这本书中的观点产生共鸣。
“重写”是女性主义研究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周夏以女性视角切入研究电影史,就是对中国电影史的重新考察、重新发现和重新树立。重新挖掘历史,我们才能够看到被历史叙述淹没了的女性的功绩。在和作者周夏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目标是完成一部完整的中国女性电影史,将来也会继续专注于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电影人的研究,而且是特别坚定地要去做这件事。这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我深深为她这种执着精神和定力所打动,期待她早日完成这个宏愿,也相信她在这条道路上必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