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有勇气去想、去试、去闯”

——访电视剧《风吹半夏》导演傅东育、毛溦 □本报记者 许 莹

日前,由傅东育、毛溦执导,张挺、傅东育编剧,赵丽颖、欧豪、李光洁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风吹半夏》正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爱奇艺热播。该剧改编自阿耐长篇小说《不得往生》,以“闯”字为题眼,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奋斗的昂扬姿态。剧情开篇,曾几何时响遍大街小巷的时代音符、复古又时尚的人物妆造、熟悉的老款桑塔纳等带给观众一波“回忆杀”。对于曾执导过《破冰行动》《冰雨火》等多部缉毒题材电视剧的傅东育而言,此次年代剧《风吹半夏》的创作可谓一次新的尝试与挑战。

记 者:原小说《不得往生》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改编的难点在哪里?

傅东育:最初读到《不得往生》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火热进程中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点滴生活与充满干劲的精气神,我瞬间就被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抓住了。后来在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我感到有三个难点:第一,小说出版于2006年,距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对于那个时代来讲,《不得往生》本身是新鲜出炉的,它距离故事发生的时间非常近,作者在书写这段故事时必然有很强的沉浸感、在场感。但是站在今天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创作者也要时常能从故事中“跳出”,对历史条件、历史进程进行全面认识,对历史规律进行科学把握。第二,在影视文学改编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将小说中的商战与情感进行影视化表达。小说中有很多心理描写、心理分析,如何将它们更好外化,这是我们在改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点。最终我们决定采用虚实相生的方式来实现从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的转化,亦即在写商战时用“虚”的方法,在表达人物情感时用“实”的方法。例如电视剧前8集讲许半夏借钱去北边国家倒买倒卖钢铁,大家理解是一个商人要白手起家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定需要把利息是多少、又是怎样操作的研究得那么清楚。这些情节是为了把观众吸引进来,而落脚点则在于人物情感的表现。第三,我们故事发生的这12年间,中国经济是高速发展的。但是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必然涉及到由物质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例如剧中由任重饰演的冯遇,情义在利益面前荡然无存。如何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情感冲击的痛楚并拿捏好分寸,也是该剧在改编过程中的难点。

记 者:截至目前我看到的前8集中,人物以许半夏为圆心,被分成了“钢三角”和北边国家买钢两组阵营。是否这就是《风吹半夏》中的主要人物群像了呢?

傅东育:还不全,因为大家还未能看到全片,事实上我在架构整部剧的人物关系时,以许半夏为圆心构建了她身边的6组人物关系,同时这6组人物关系之间又相互关联:第一组是由许半夏、童骁骑、陈宇宙组成的“钢三角”;第二个组是去北边国家买钢的5人组,包括伍建设、裘毕正、郭启东、冯遇和许半夏;第三组是许半夏和赵垒,两人从彼此利用到共同合作再到产生情感,最后为了各自事业却不能走到一起;第四组是许半夏和她的父亲,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许半夏的家庭;第五组是许半夏和高跃进的关系,也就是民营企业家同国企领导的关系;最后一组是许半夏发达以后,她和工人、工程师(贾长安)、风险投资(苏国梁)等人的关系。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老板,但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做老板的,许半夏成功后要用什么样的姿态处理同受雇者、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意欲重点讨论的。

通过这6组关系,我们想来表现在利益获得过程中理智与情感的某些冲撞。大家为什么要绑在一起做生意?嘴上说的是情感,但骨子里要的是共赢。有时候你会发现,剧中的他们往往可以一起共难,但很难一起享福,每个人都在分配利益时计算自己的得失,但是这种赤裸裸的、直来直去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又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可爱之处。拿捏好这一分寸就显得非常重要。

记 者:“生半夏,毒。” 母亲生下许半夏时难产离世,许父带着恨意给女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这种原生家庭的不幸对其后期混战商场干练独立、杀伐果断的性格养成有一定影响。对于许半夏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您有哪些思考?

傅东育:第一,我觉得她身上必须要有那个年代很多成功企业家的共性,许半夏很直接,她不会跟人绕弯子来表达她想要什么。第二,许半夏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儿和勇气,并且付诸实践。她可以打破条条框框、跳脱人情世故,勇往直前。正如你所说的,许半夏的原生家庭决定了她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她最信任的只能是陈宇宙和童骁骑,倒不是因为“钢三角”,而是情感上的相依为命。许半夏作为女性,在以男性为主的钢铁生意里摸爬滚打,但是她的表现确是出人意料的,剧中别人在北边国家买钢被骗失意而归,可她却坚持留了下来,她没有退路。她的性别属性和生存环境天然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反差,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外在铠甲重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许半夏,也可以看到她情感流露、内心柔软的真实一瞬。

记 者:该剧在取景、地域性表达方面做了哪些功课?

毛 溦:随着时代的发展,想再找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些场景非常难,现在保留下来的原址也非常少。开机之前,我们也曾去往多地考察,比如去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以及青岛等地,但我们这部剧恰恰是描写南方工业化的一部戏,后来经过多方衡量与打听,最终选择来到宁波。还好宁波保留了一些具有年代感的街道和建筑,我们就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局部改造和加工。

算下来我们这部剧有400多个场景(含不同年代街道、城市道路),实景改造300余个,搭建场景20余个。国外场景大部分是在哈尔滨解决的。此次拍摄场景量特别大,且没有特别明显的主场景。它不像以往我们拍戏,有一个主场景,在这个主场景里我们就能解决掉大量戏份的拍摄,这部戏里完全没有,因为场景一直是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而变化的。整部剧的主要叙事时间跨度长达12年,随着角色身份的变化、故事发展的变化,剧中角色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等也要发生改变。

记 者:明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风吹半夏》以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视角切入,意欲传达怎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

傅东育:这个题目挺大的,简单说两点,不知道我们的《风吹半夏》是不是都做到了。第一,我觉得任何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都要想清楚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部剧是想让观众看到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可贵意义。我们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中,确实有人践行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盘活经济,看到商机并抓住商机。第二,我们希望激发一种敢想敢干的决心和意志,事实上没有一种经验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在剧集还在播出过程中,希望观众朋友们看完这部剧,能够有勇气去想、去试、去闯,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不是所谓的“躺平”、不是患得患失,而要用实际行动去创造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

2022-12-09 ——访电视剧《风吹半夏》导演傅东育、毛溦 □本报记者 许 莹 1 1 文艺报 content67829.html 1 “有勇气去想、去试、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