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张 欢

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处于现代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国人和世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历程和图景,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本质要求之一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可见,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在论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时,报告又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突出强调了精神文明、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这为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书写人民的创造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也对精神产品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要使命。

我们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艺的主题、题材、体裁、形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对于新时代文艺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感同身受、心灵融合,才能创作出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网络文艺的新形态,探索文艺与高科技、新媒体融合的新样式,以更具时代风格的优秀作品传达出新时代的真善美。在市场经济时代,通俗文艺与网络文艺作品往往更能吸引群众,但其中也存在低俗化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我们的文艺不能去迎合低俗欲望,而是要转换与升华,将其导向一个更高的精神与艺术境界,从而在根本上代表人民的利益,表达人民的愿望,丰富与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各文艺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既是相对的,是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而变化的,但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焕发人民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这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立场,推出优秀作品是关键,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目的,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目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关乎民族复兴的大业,是新时代文艺必须承担的使命。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民族精神软弱涣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催生了五四新文学。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试图通过文艺重塑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文艺也为民族救亡提供了清新刚健的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战场,走向工厂、走向田间地头,涌现出了一大批红色文艺经典。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发展,在文代会、作代会等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指引航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等系列重要观点,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奉献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增强了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艺需要塑造英雄人物,无论是革命年代的英雄楷模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都是在时代中产生的,但又为时代树立了一种价值和标杆,以文艺的方式塑造出英雄形象,使他们身上的性格与品质更集中、更典型、更能引领社会风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艺需要借鉴经典作品,无论古典名著中的家国情怀、天下胸怀还是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都足以打动人心,唤起人们内心的憧憬与向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艺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价值观与生活细节结合起来。只有从生活中来的细节才真实可信,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才能让价值观真正扎根心底,才能让价值观在人民生活中转化为普遍自觉的行为准则。在这方面,文艺恰可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雄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精神文明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真正“强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从根本上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与价值,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道路。文艺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艺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文艺要书写时代精神。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论速度、规模、人口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并且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都为我们的文艺创造提供了丰富复杂的生活源泉、崭新鲜活的中国经验、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应该树立远大的雄心与志向,努力将这些生活矿藏转化为瑰伟奇丽的经典之作。

新时代文艺要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飞速发展期,传统中国与革命年代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同时新科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与生活方式,不少人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碎片化、真空化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其重要。文艺作为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飞速发展、剧烈变化的时代,应该充分承担起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精神的使命,让我们在物质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心有所属,心有所安,心有所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远景与蓝图,新时代新征程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我们不仅要在中华民族辉煌瑰丽的千年文脉中,念天地之幽,怀浩然之气,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上,展中国之新颜,为全球多元文化雕刻更为丰富的中国表情与中国风范。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2022-12-12 □张 欢 1 1 文艺报 content67855.html 1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