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杨争光推出新作《我的岁月静好》,这距他2011年发表的中篇《驴队来到奉先畤》已相隔十年有余。作为小说家,杨争光确乎并不高产,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引起广泛瞩目。通读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深刻,人物鲜活生动,文字流畅而充满智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回味良久。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德林的爱情、婚姻、家庭、朋友,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等,由此折射出作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对公众生活的深沉关怀。小说主人公德林是一个非常值得揣摩和研究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也是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钱锺书笔下的方鸿渐,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等人物之后,知识分子形象长廊的又一次创造。
小说篇幅不长,却创造了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空间。德林与马莉的爱情、婚姻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条主线,两人从恋爱走向婚姻,最初的激情逐渐消退,他们的生活也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当马莉提出两人在工作、经济、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时,德林却仍旧沉浸在书本之中。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读书人”德林多少显得无能为力,而他又总能借“诡辩”和老庄式的“无为”思想从中抽离,置身事外,让自己的“岁月”变得“静好”。他的处事哲学,看似冷静却又显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婚姻濒临破裂。这是小说的第一个圈层,即德林的私人空间。而穿插在这一主线之上的另一个空间,是德林的原生家庭和朋友圈。德林和他的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似乎是若即若离的。他早年从县城来到省城,哲学系毕业后回到县职中工作了一段时间,几年后再返省城读研究生,开始了游走于县城和省城两地之间的生活。他很少与父母兄弟往来,甚至在面对老家的拆迁问题上,也是置身事外的。在一众朋友之间,德林因受过高等教育,且热衷读书和思考,总受到格外优待,朋友大多也愿意听他高谈阔论,听他讲《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当德林说出那些自己都不甚了了的哲学名词时,朋友们总啧啧称奇,纷纷视他为“高人”。在德林的家庭和朋友之外,小说描写了一个更大的社会圈层,作者将关注点聚焦社会事件上,由此透射出作者对城乡结构、公序良俗等公众问题的关切与关怀,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小说文本的三个空间,即夫妻家庭的私人空间、亲人朋友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群体的公共空间,三个空间或并行或交错,将当下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形象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德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男性人物,是一个性格较为复杂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一方面,他是商品经济时代较为纯粹的读书人,另一方面,他又是游离于家庭和社会的“局外人”。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读书生活中,似乎除了读书再无其他爱好,在老庄哲学和古典小说之外,他还读西方哲学和世界名著,对各类“闲书”的热衷,古典哲学思想的浸淫,使得他在观察人生、世界时总显得与众不同,他最为重要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即是在面对社会、人生问题时选择以“无为”或“逃离”的姿态,做一个“旁观者”。他以总能看似极具思辨性的逻辑和话语,去化解妻子马莉因物质缺乏、生活窘迫而发出的种种责难,而对社会公众事件又冷静得近乎冷漠。但这一切在德林这里都是逻辑自洽的,他有强大的消化所有矛盾的“定力”,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犬儒主义,或者类似“精神胜利法”的阿Q式人格。但仔细想来,德林又不全然是鲁迅笔下的阿Q,他并非盲目和无知的,即便他对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的理解及运用有偏颇之处,但他对生活本质的观察和言说又不无洞见。德林的性格并非单一或扁平的,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在纷扰的社会生活中忍受孤独、排斥世俗、默默读书,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逃避现实、自我麻醉的灰色人格又似乎是当代知识群体的集体写照。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德林)的知识和智慧,及其合适的运用,令我感佩,也发冷,以至于害怕。”其实,作者对他所塑造的这个人物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但从小说艺术角度而言,德林的丰富性因此被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在当代知识群体中具有典型性,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另一个关键。
在文字表达上,小说《我的岁月静好》也独具特色,行云流水,有趣有味。语言是作品的外在形式,但又是本体,没有哪个作家不在乎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诗人。杨争光也是诗人。他的文字自由不羁、特立独行,充满智慧幽默和思辨反讽。如小说中的部分段落:“遗忘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技巧,更多的时候是二者的混合”,“县城人的历史证明,传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可以变的,因时而异的,也可以丢弃,也可以再捡回来,捡回来再丢弃。”类似的段落在小说中俯拾即是,读来一面令人捧腹,一面又深感作者对生活本质的透彻把握和言说,充满了历史辩证思维和反讽意味。语言表达很考验作家的写作功力和内在的哲学、思想根底,《我的岁月静好》既有诗歌语言的节奏感、陌生化和哲理性特征,又有戏剧语言的干净利落和内在张力,令人真切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智慧、思辨、趣味、音乐性和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