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内蒙古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冀晓青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取得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内蒙古文联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团结凝聚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力凝聚起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为我们的文艺和文学事业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文学艺术为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领风尚、凝心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艺事业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多年来,内蒙古文联切实把“民族团结”主题作为“培根铸魂”工程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文艺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累计线上线下培训文艺工作者近5万人次,并在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在内蒙古文艺界树立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明导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文联将统筹谋划、主动作为,持续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要求,以“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抓手,研究制定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年度创作提纲,组织开展主题文学论坛、民歌大会、舞蹈大赛、摄影展、书法篆刻展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集中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长篇精品力作,构建起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文艺鲜明的精神底色和美学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年来,内蒙古文联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不断建立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制度化常态化机制,组织引导各文艺门类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社区学校,深入各行各业基层一线汲取灵感、采访创作,推出了一批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优秀文艺作品,生动描绘内蒙古自治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动人篇章。特别是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全面铺开“书写我们的美好生活”“赋雅乡村”“村歌嘹亮”“微笑的力量”“绘画乡村‘明星’”等九个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累计开展惠民演出、文艺培训、文艺支教、结对帮扶等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近千场,走遍了内蒙古各个盟市和大部分旗县,丰盈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文联将进一步健全文艺为民机制,通过组织推动“小康印记”等各文艺门类创作扶持项目,团结引导作家艺术家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关切的问题,创作推出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将进一步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通过组织开展内蒙古新春诗会、网络春晚、曲艺春晚、新年舞蹈晚会、征文征歌等各类文艺活动,多举措为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让文艺润物无声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创新开展“菜单式点单”“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文艺创作、文艺宣传、文艺惠民工作,直接将百姓所想所盼,转化为具体文艺作品和文艺实践奉献给大家,以高品质的文艺成果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努力打造文艺精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多年来,内蒙古文联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与中国作协签订了《内蒙古文学创作三年帮扶合作计划》,突出抓好各项重大示范性创作项目的组织工作,实施了内蒙古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在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推动统筹策划、项目选题、跟踪服务、评论指导、宣传推介等各个工作环节务求实效,特别是持续推进“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累计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10余部,有力促进了内蒙古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文联将积极参与到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来,并持续深化现有工程项目,接续开展“礼赞新时代”主题创作,不断发掘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论断、重大课题的文艺内涵和审美价值,深化现实题材创作,热情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开展“内蒙古五大任务”主题创作,举办“再出发”到生产一线、到人民中去采访创作活动,生动展现各行各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蒙古实践。开展“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主题创作,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充分发挥“两个优势”,扎扎实实抓好“做人的工作”。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为文联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内蒙古文联大力实施内蒙古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工程,不断密切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全国各文艺家协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有计划、分层次的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努力提升作家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在通过扶持引导、指导评论、宣传推介等方式,扩大自治区知名文艺家影响力,助力文艺骨干人才、“文艺两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积极培育广泛的基层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特别是我们持续深化内蒙古文艺界行风建设,发布倡议书,召开座谈会,开展主题宣讲,评选表彰树立自治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共同营造起了风清气正的文艺界氛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蒙古文联将进一步深化内蒙古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工程,重点做好内蒙古各文艺领域领军人物、中青年拔尖人才、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推动文联线上线下培训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自治区文艺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努力推出更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德艺双馨名家。进一步加强“文艺两新”工作,持续推动网络作家等新文艺群体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文艺界行风建设,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等具体工作,推动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在自治区文艺界蔚然成风。进一步发挥文艺工作者“温馨和谐之家”的作用,推动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文学杂志社积极作为,团结凝聚更多作家艺术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2022-12-30 □冀晓青 1 1 文艺报 content68161.html 1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内蒙古文艺事业繁荣发展